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烽火,迅速改变了二三十年代已有的文学格局,把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们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与历史背景中,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时空条件发生了空前的大转换,并使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和正面的进展。这种时空大转换,是透视和理解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后的新的时空条件,是制约和促成这一时期文学独特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渊远流长,璀璨的汉唐文化曾敲开日本民族文化的大门,及至近代,日本先进的学术思想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自甲午战争始,日本军同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终于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帷幕。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战火扩展至全中国,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机.迫使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要奋战到底。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对文学研究的超越,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在文中勾划了中西方文学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文学史观和方法论上归纳总结出中西方文学史研究中的两点相同与相异之处,并从社会革命、政治思想、民族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探求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展望了当今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日本学刊》2007,(2):26-33
本文将中日关系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按其在国家利益中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即:视台湾、钓鱼群岛问题为“核心利益”,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视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为“中间利益”,认为该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视“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主张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极为复杂,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日本外交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近日,日本防卫大学校五百旗头真校长倡导的日本外交课题应是“日美同盟与日中协商”以及中日美三国应建立“定期商议”机制的观点就颇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文学对《万叶集》、《源氏物语》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物哀”的形成过程,做了颇具新见的阐述。提出了日本古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日本本土固有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的“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并借此对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经验进行疏理总结。  相似文献   

8.
我国伟大的文豪鲁迅说得好:“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的确,通过文学交流不仅可以形象地了解一国社会、人民生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情况,而且也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和思想感情。两千余年的中日关系发展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密切,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也得到加强;而反过来,两国文学之  相似文献   

9.
10.
11.
邓京力 《求是学刊》2004,31(1):112-116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简单采取消解矛盾的方法,而要在联系中发现其变化的整体趋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13.
吴子林 《阅江学刊》2011,(2):94-100
“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是在“两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文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畸形产物,国家凭借其示范机制培养政治信念以实现政治认同。作为“样板戏”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根本任务”、“主题先行”和“三突出”等负载了极左的政治理念,使文艺成了“形式的意识形态”,丧失了自身的力量与尊严。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日“家”的历史考察洛阳外国语学院肖传国中日两国都有“家”这个概念。由于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汉字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又均以同一汉字作标记,所以,二者就具有了同样的外形,这表面上就给人以类同的感觉。但就其深层来说,二者的基本...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理论与中日历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以来 ,围绕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的初中《新日本史》教科书的审定和出版 ,以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度参拜靖国神社 ,历史问题再度成为中日关系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层次分析、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观点出发 ,试图对中日历史问题久拖不决的原因 ,以及解决或者缓和中日历史问题的途径提供某些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在中国北京签署,一月十三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从此宣告条约生效。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本文仅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易显石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很快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大陆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所谓大陆政策。此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对华侵略活动,就是实施此项大陆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不同点:(1)从内容构成关系看,历史真实要求本质的真实,艺术真实以有限反映无限;(2)从与外部现实关系看,历史真实不能和历史现象相抵牾,艺术真实却可以脱开历史真实的羁绊,享有极大的自主性;(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典型化方式运用不同,历史真实运用抽象思维方式,艺术真实采取神形兼备的形象思维方式。(二)艺术真实的超历史性:(1)叙述上可以打破时空顺序的严格排列,按照思想和艺术的实际需要,对史实进行自行的剪辑和组合;(2)内容上可以将史实整体大块移入,也可以取其一点强化之,不必面面俱到,顾及全貌;(3)手法上可以严循史实,也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甚至可以以假当真;(4)评价上可以与历史的结论同步,也可以持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但是,历史文学的超历史性不等于随意性,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和规律,同时还应该和深层寓意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性:(1)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其统一的可行性;(2)从思维方式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也是可以成立的,(3)从思维活动的脑生理机制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向舟并鹜,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自然也是互为沟通的。  相似文献   

20.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03,18(6):53-54
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