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修辞方法,常常出现于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然而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与研究。请大家先看看鲁迅先生的两个名句吧!一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初中语文第五册)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众所周知,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并非病句,而是非常清楚、准确地表达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孔乙己了,而他这种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也只能是死路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一诗中的“灵台”,所见到的解释中,无一不是作“心”解的。其主要依据是:《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晋朝郭象注“灵台者,心也。”又: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有“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据此大家都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孔乙己的知识分子。在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孔乙己的时代,穿长衫本来是阔人的标志。然而,孔乙已“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店里所有喝酒的人都把他当作耍笑的对象,连酒店里的小伙计  相似文献   

8.
再鲜艳的花朵,总有凋谢的时候。再青翠的松柏,总有枯黄的时候。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永不凋败,万古常青……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重读他的十卷雄文,上面这几句自然浮现在我的脑际。这里,记下重新学习《孔乙己》的一些体会,算是对敬爱的先生的一点微薄的纪念。这篇小说是用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作题目的。其实,孔乙己本来不叫孔乙己,这是人们根据他姓孔,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相传为“上大人,孔丘一人而已”的缩  相似文献   

9.
一“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这样做,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做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才开始这样做,客观上,为时已经过晚了。”这是一九八五年第八期《青海湖》《论鲁迅的剖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文)的结束语。为什么要“重新认识鲁迅”?据说,“长期以来,……没有人明确地说出过鲁迅先生的创作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好”“坏”不分,“说”而不“明”,如此认识,能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11.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问世以后,虽然被誉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而为广大的人群所诵读,虽然它的声名久已越出国界,而为东西方各国的读书界所称道,但是,鲁迅却认为:“《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鲁迅书信集·致沈西苓》,1936)鲁迅先生在阿Q的问题上,恐怕是有深深的寂莫之感的吧。在《<绛洞花主>小引》里,鲁迅先生曾不胜感慨地说过: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4.
(一) 鲁迅西安之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他所构思的小说《杨贵妃》搜集资料,并亲身体察李隆基与杨贵妃活动的具体背景。鲁迅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①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四日,由最后一个驿站临潼乘坐临潼镇嵩军第四路步兵第二营营长赵清海的“自动车”,于十四时左右弛进了西安的东城门。这里应当交待一下鲁迅构思《杨贵妃》的一些基本原因。鲁迅在文艺创作上始终有一个重要认识,是:作家对所描写的对象一定要有精深的理解,必须对生活实践仔细“观察”。他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那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②鲁迅的西安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警醒世人的的言论,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感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  相似文献   

16.
直面希望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5):50-50
鲁迅先生用“丰之余”笔名写过一篇《扑空》。施蛰存先生说:“丰先生作《扑空》.其实并未‘空’,还是扑的我。”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呐喊》、《仿徨》一向被人们称为”遵命文学”。至于为什么称道命文学和遵的是哪一家的命,鲁迅自己曾作过如下解释:“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驻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①值得探讨的是:到底鲁迅所遵奉的是“那时”的哪个阶级的“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呢?鲁迅的话看起来似乎有些语意含混,往往为读者所误解。有人说当时的鲁迅先生从十月革命的“刀光火色的衰微中”已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曾赞颂过十月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20.
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道德与同属于意识形态的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交互的作用”(恩格斯语)。对于这个“天然联系”和“交互作用”,鲁迅曾从古今中外等角度入手,进行过多方面的考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鲁迅说过:“诗文也是人事”。(《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洒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