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8 9年~ 1815年英国激进运动蓬勃发展 ,激进报刊大量涌现 ,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这使得保守势力受到强烈震撼。政府当局利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恐惧心理强化了对激进运动、激进报刊的打击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法令 ,号召有产阶级行动起来 ,进行反组织、反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2.
张建斌 《学术月刊》2023,(3):197-209
晚清报刊兴起,报人广泛参与政治,舆论之肯綮为政府所关注。上海为报界的“大本营”,信息集散地,华洋杂处,报刊云集。江督端方主政时期,与报人建立广泛联系,在利用报纸与报人的同时,着手对沪上报界予以整饬。筹备组建《舆论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试图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政敌岑春煊所把控的《中外日报》,采取出资入股与打压的双重手段。沪上行销甚广的老牌报纸《申报》,亦被两江政府暗中收购独揽,操控手段极为隐秘,鲜被外界知晓。外文报刊《上海泰晤士报》得到中方资助,反而成为清末政府对外舆论的喉舌。针对革命党人于右任所办《民呼日报》《神州日报》,采取“暴力”的关闭手段,但与报人却时有联系,与既往认知大不相同。针对政治取向各异的报刊,两江政府应用灵活的策略,报人参与政治与政府管控呈现多样化的互动和调适,报刊与报人难以“脸谱化”或“标签式”的概而定性。清末政府对于舆论的管控方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任云仙 《兰州学刊》2008,(7):144-147
在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研究和评说领事裁判权的文章,对领事裁判权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试图通过法律改革和文化启蒙的方式消除领事裁判权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在国际法律框架内改善中国外交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报刊的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报刊。报刊的出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手段,报刊成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主要载体。近代不仅文艺报刊登载小说,而且许多非文艺性的一般报刊也登载小说,这是促成近代小说繁荣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近代报刊的出现,也培育了一批职业报人和报人小说家。新的媒体为他们的小说/作品的发表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阵地。近代报刊平民化、通俗化、都市化和传播快的特点,使小说文体成为报刊的宠儿;近代都市的形成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又为报刊造就了一个巩固的消费和受众群体。为适应日益增多的报刊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的稿源,稿酬应运而生。20世纪初稿酬的出现,为报人小说家向职业小说家/作家的过渡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小说利作家在全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民国自由报人在社会发展领域兼有新闻职业者、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3种社会角色.自由报人的"文人论政",以新闻职业理念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价值为诉求,以富国强国为目的,体现了3种角色的交融.但"舆论救国"的追求,使得3种角色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既不能摆脱困惑近代知识分子的基本问题,也不能真正贯彻职业报刊的理念,且民国的社会现实又从本质上制约着这些角色的实现,使他们的理想角色追求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史料出发,对民国初年到五四期间政府的报刊律法状况进行了认真整理和研究,认为民初到五四期间的报刊律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因为国家权力的私权化严重,而存在着法律虚化的严重问题。同时,报刊律法作为文化氛围的主要参照值,从民初到五四显示出一个渐趋宽疏的变化过程。这对五四前后的文化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与晚清散文新文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晓原 《学术研究》2005,(2):135-139
作为公共空间的晚清报刊是晚清散文的重要渊薮,对晚清散文新文体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 用。晚清报刊聚合了知识分子类群,为他们的思想表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化条件,造就了数量可观的报人 散文家队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晚清主流散文因而具有了新的特质,主要表现为选材上对时务的关注、立 意上的世界视角和对西方现代自由精神的接受、语言表达上的平易求新等。晚清论说体散文在整体上亦存 在思想偏至的倾向,与审美散文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但他对新闻和报刊的政治工具价值定位 ,以及对新闻自由观念自身价值合理性的忽视 ,影响了以后的报人 ,给中国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9.
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政府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拥有对政府进行革命的权利,可以推翻他们认为已经失去合法性的政府.这通常被看成是洛克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洛克自由主义的激进因素,很多人据此认为洛克的革命理论是一种赋予人民权利推翻政府的激进理论.然而,这种理解并不能反映洛克革命思想的本来面貌,也无法触及洛克政治思想中的复杂性.洛克认为人们虽然有对非法政府反抗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能随意使用,人们既然通过委托的形式成立了政府,就有义务服从它,只有在政府背离委托的最初目的、违背公共利益时,人们才有可能通过收回委托而反抗政府.也就是说,洛克在赋予人民革命权的同时,也对革命权进行了约束,对人们反抗政府作了限制,这反映了洛克革命理论保守的一面.本文从委托的角度出发,回顾了政府的建立和革命的实现,分析了洛克革命理论中的保守倾向,从而试图挖掘洛克革命理论中隐含的激进与保守的张力,指出洛克革命理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元老记者"于右任长期被贴上党派色彩浓重的标签。人们承认于右任的舆论思想和舆论监督实践是激烈的,但又往往认为这种激进是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事实上,于右任的舆论观和报刊实践比人们想象的要真诚、彻底也更加理想化,他主张监督的不仅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还包括自己为之奋斗的资产阶级政府;他希望报刊所代表的是真正的"人民",虽然这看上去仅仅是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1.
"元老记者"于右任长期被贴上党派色彩浓重的标签.人们承认于右任的舆论思想和舆论监督实践是激烈的,但又往往认为这种激进是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事实上,于右任的舆论观和报刊实践比人们想象的要真诚、彻底也更加理想化,他主张监督的不仅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还包括自己为之奋斗的资产阶级政府;他希望报刊所代表的是真正的"人民",虽然这看上去仅仅是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报刊观及邓拓新闻实践历程的简略梳理,来考察邓拓办报的本真内涵,以期在肯定其办报积极意义的同时,重新考证“书生办报”说背后的特殊历史价值;认为邓拓报刊思想的实质是光鲜的“政治家办报”,即围绕党内办报思路展开,将中共办报经验进行了有机联结,为党内政治家报人树立了榜样。“书生办报”说并不能恰当地表达邓拓的办报意志。  相似文献   

13.
1764年至1783年,在美国历史上称为独立战争时期.从1764年起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北美人民为了生存,同英国统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以托马斯·杰弗逊和托马斯·潘恩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由于斗争的需要,他们把欧洲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武器,通过报刊、小册子、演讲和私人通信等形势进行广泛的宣传,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中虽没有一人曾全面、系统地阐述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但把这些分散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使我们看到一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那样的报界“政论时代”,与辉煌耀眼的政治家报人相比,职业报人是一个倍受偏见和冷落的群体。但是,从落拓文人到报界闻人;从困顿于生计的下层文士到自由职业者的城市中层,晚清职业报人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传统士人由四民之首地位滑落被推向文化市场的全番过程。与此同时,晚清这样一个急骤变迁、新旧文化剧烈撞击的时代,赋予了新兴职业文人充满矛盾的精神内涵。爱国的本性使报人能够超越个人悲欢,汇入时代激流。强国富民、启蒙救亡成为贯穿晚清职业报人活动的一条思想主线;中国早期报业近代化的每一步履,都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各阶层反响强烈.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此间,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相关报刊发表时评文章,抨击、抗议日本侵华,倡言其救国理念及目标,他们的救国理念,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且差异甚大,有些平和理性,有些感性激进,有些颇有前瞻性,而多元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1925-1927年间,激进的革命意识影响了全国青年,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国共两党发动的"大革命"中,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这种激进的革命意识表现在他们悲愤的社会批判、激进的两性观念和热切而浪漫的革命想象中.它直接继承了五四启蒙运动中"个人解放"的精神传统,并受到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失业、压迫和社会不公正的刺激.深入探讨这种激进意识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大革命"兴起的思想脉络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蒋建国 《东岳论丛》2019,40(1):38-51
《时务报》作为维新报刊的灵魂,得到了地方大员和民间力量的多方支持,其发行系统深入到边远地区,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全国性大报。通过"官费订报"活动,《时务报》深入到官府、书院与学堂,提升了制度化阅读的水平。通过报人与文人的社交网络,《时务报》在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共振,他们的阅读趣味由"古典"走向"现代",读者对《时务报》的阅读体验,内化成一种日常的仪式,在"过渡社会"中形成"变法图强"的共识,这种共同的追求,使《时务报》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阅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如果旧中国的外侨群体,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器物、制度、观念各层次冲突的过程、形态、结果的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视角,那么,对其中在华外国报人的探索,则更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同于在华的公使领事,必须在行政上服从本国政府对远东的政策;也不同于那些教育家,只管低头专注于向中国青年灌输本国文  相似文献   

19.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种文学大众化 ,即情感大众化、文化大众化和思想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赵建辉 《阴山学刊》2009,22(5):68-71
1900年后,传教士和著名报人林乐知对当时清末政局和中国革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重视"蒙学"和"女学",并建议对传统士大夫进行"仕学"再教育。在政治立场上,他支持自上而下的政府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手段,尤其对晚清"预备立宪"寄予厚望。随着他对清末新政逐渐失去信心,对革命派的态度有所改善。但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根本出路只有教育和基督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