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帆 《学术探索》2003,(2):23-26
银企关系是金融产权的产物,而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产权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在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安排下,银企关系在项目选择、经营效率、利率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等多个方面表观出其内在缺陷。相应地,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应是改革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即在增量方向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在存量方面实施国有经济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相似文献   

2.
实施主办银行制度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马春山吕长征刘芳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的企业和银行之间需要营造一种新的银企关系。这种新的银企关系一定要能促进企业和银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益。主办银行制就是适应这种新的银企关系的最...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因素看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电子化改革中的问题大多与国有金融体制和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有关,而国有金融制度改革又表现出与我国渐进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渐进性。金融电子化中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依赖制度安排使之完全变成微观主体的内在自主行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金融电子化的问题还必须通过银监、银联等机构的干预。近期的选择应该是逐步统一规则和标准、统一软件开发、规定统一的硬件口径;而长远的选择则将集中到国有金融产权多样化和大量的非国有金融产权安排的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4.
国有银企之间的不良债务问题是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突出而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使国有银企改革进入了僵持状态,而且成为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掣肘,是有可能引致我国爆发金融经济危机的潜在隐患。基此,关于如何解决国有银企的“债困扰”问题,近年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富有理论价值的方案思路。遗憾的是,这些方案思路大都陷入了搁浅予实践的命运。原因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现实中缺乏它们发挥作用约制度空间。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实质上是一个制度性问题,是制度变迁的一种制度付费。要全面彻底地解…  相似文献   

5.
王江  徐鹏 《东岳论丛》2000,21(2):48-52
资金商品化和借贷制构成了现代经济中银企关系的基本内涵。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 ,使中央银行制度得以形成 ,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之外的新兴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金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银企双方的选择性日趋强化 ,它具备了明显的现代银企关系特征。重构银企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在于重塑金融交易制度或规则 ,规范信用环境 ,确立资金商品化和借贷制的资金交易机制。在新型银企关系构建过程中 ,银企结合的密切程度也是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化为现代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新举措。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任务艰巨,既要从专业银行内部入手,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又要从外部创造适宜于专业银行转变的经济环境。本文将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职能转换三个方面,探讨专业银行商业化外部条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两大主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关系并非水乳交融,而且在某些程度上还出现了扭曲现象,给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银企关系,创造良好的银企氛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现阶段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不但是银企共谋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银企关系现状分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银行带有政府职能,使银企之间不能公平地竞争选择和发展,主要表…  相似文献   

8.
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职能"不到位"是我国当前国有金融企业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应采取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战略投资者;改革金融企业的产权结构;以民营化为导向,以分拆为手段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产权改造;逐步优化股权结构,从国有控股企业转变为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逐步建立适合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银行与企业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银行离不开企业,企业也离不开银行(本文所指的银行主要是专业银行,下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借贷关系,也就是资金供应关系。这种关系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后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好银企关系,本文拟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解决银企关系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银行和企业与生俱来唇齿相依的关系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关系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企业吃银行“大锅饭”对现代经济的危害已逐步为人们认识。银企关系有必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构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银企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概而言之,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就是平等互利、相互协作、诚实守信、共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呢?本文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一、政企分开,按市场法则经营银行全业众所周知,银行也…  相似文献   

11.
张庆宁 《理论界》2002,(2):36-37
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商业银行体系。这一格局的构建,不仅引入和强化了竞争机制,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增进了金融制度的经济贡献率,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但是,我国的这种银行体系还是一种具有寡头垄断性的,竞争不充分的商  相似文献   

12.
论国有垄断性电力产业体制改革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颇具代表性的国有垄断性行业———电力产业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国家与地方电网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独创性地设计了有效竞争与有效垄断相结合的效率型可竞争体制的设想,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我国整个国有垄断性产业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孟庆舫 《兰州学刊》2002,(6):55-56,68
产权多元化作为一项制度性金融创新 ,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来讲 ,不仅可开辟新的资本补充机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而且为其资本运营开启方便之门 ,奠定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主办行制与国家银行两个根本转变蔺子荣胡金焱目前,全国一些省市根据《贷款通则》以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在本地区一些国有企业中推出了“贷款主办银行制度”的试点。推行主办行制,是在当前银企之间债权债务问题严重、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政府为调整银企关系而采取...  相似文献   

15.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银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银行与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两个基本主体,改革银、企体制,重建银企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建国有产权组织制度,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银企关系。第一步主是...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学术论坛》2006,(12):110-112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文章利用Nash均衡中的静态监察模型分析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博弈关系,认为我国目前应该通过国有商业股份制改革契机,建立新型金融产权关系,重塑管理监察新模式,进而提高其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合作金融的外部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历程,改革的重点大多集中在产权、组织、管理等方面,属"内源化"路径选择,忽略了其面临的外部环境.农村合作金融的外部环境应包括管理环境、法律环境及客户环境等,全面和详实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关系,并从政府职能、行业自律组织、立法与执法、与农户关系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村合作金融外部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发展民营金融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金融”广义上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之外的一切金融组织。现阶段包括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和民营商业银行在内的多种混合所有制金融组织。本文所指“民营金融”专指由居民、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和民营股份经济组织等出资组建 ,主要为非国有经济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公司制金融企业。其内在特征主要是 :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的民资、民办、民营 ;服务范围的社区性和地区性。民营金融企业包括民营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拨改贷”的企业投资体制以来,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日益显现。推出债权转股权的改革举措,旨在为企业脱困减轻债务负担,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银企效益。但是在债转股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如果不理清这些关系,不加以制度规范,改革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文试图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定位债转股的各个相关主体的产权关系,规范债转股行为,促进债转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银企关系历史演进过程和比较国际上三种典型的银企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现代银企关系变迁趋势和规则,结合中国银企关系的特征和问题,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银企关系模式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