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的批判与政治的回归——论墨菲的竞争民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塔尔·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激进多元的民主规划之后,继续展开自己的理论之卷,在其后的著作中,墨菲通过对罗尔斯、哈贝马斯、施米特以及社群主义的批判,阐发了审议民主的替代性模式——竞争民主。竞争民主是激进的多元民主规划的理想民主模式,墨菲通过对多元主义、政治、民主三者的连接,勾勒出了竞争民主的模式,试图为西方左派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2.
樊凡 《唐都学刊》2011,27(3):73-77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人们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定义民主:一种是以公共利益为基本导向的民主理论;另一种民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实质性的共同利益的消失和单一的群体性意志的不可能,民主不可能在以公共利益为基本导向的模式上建立起来,所以,它们认为"多元"和"竞争"才是民主的本质性特征。在这两种民主理论中,前者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压迫性的、独裁性的民主理论;而后者则往往被认为有着重陷霍布斯状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 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其目的在于把我国直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显然,他们代表了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势力。民主社会主义则是源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和派别,它在共产党队伍中的影响,则表现为一种机会主义思潮、路线和政策。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应该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人们发现,在我国曾经鼓吹过资产阶级自由化并在国内制造动乱而后逃往国外的那些“社会精英”现在也鼓吹起民主社会主义来。他们打起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一,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中看到,在今天中国这块土地上,那样公开地、赤裸裸地鼓吹“西方民主制”,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很不得人心,而把“民主”、“自由”冠以社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几十年打造渐进政治过程中的混乱与碎片,厄内斯托·拉克劳的著作旨在将激进民主政治的构造之路理论化。从葛兰西那里借用霸权概念并用这个概念设计他自己的理论,拉克劳描述了建立民众政治身份的社会接合的进程。通过把民主政治重新定义为霸权的构造,拉克劳提醒政治行动者建构民主结构多元性工作的必要性,因为这对于任何解放政治的目标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民主存在被“神化”的倾向,其危险在于,一旦人们发现民主并不能自动地、完美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就会对民主的信念产生动摇甚至怀疑.民主并不能总是保证“善”和“正义”的实现,因为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政治方法和选择程序.纯粹的多数决定规则会使民主走向其反面,演变成专制与暴政.为了避免民主出现不良的结果,需要实行“有限多数原则”,并依靠法治特别是司法审查等制度的配合.民主并非“历史的终结”,它在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还有待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时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忠说,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说:“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也就不能保证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②可见,没有民主的道路,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又把民主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是20世纪著名的民主理论家,他的工业民主理论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学生运动相互影响。他认为,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具有单面性,是一种攻击性社会。他提出,民主就是竞争性选举,这是一种民主的悖论;技术的合理性正在把发达工业社会变成极权主义社会,民主走向不民主。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最底层的社会阶层,这表明其民主理论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8.
只根据国家与法的相互作用来建立法治国家的学者会走进死胡同。因为实质上,没有法,没有法律体系,没有法律秩序,没有某种程度上通过法进行的自我约束,也就不会有国家。即使是在集权制国家也可能有这样的“法律至上”;在这里,法律针对的是人民,即全体无权的臣民。集权制的法律不管冠以什么名称(它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不管以什么定语加以修饰,都是当权者独断专横的工具,而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为在专制国家里人民的权利已被剥夺了。走向法治国家不应以法律为出发点,而应以公民社会为出发点。什么是公民社会呢?公民社会是在臣民变为公民过程中形成的、比简单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属于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对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可以引进,但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以及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在西方多元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要想对中国的民主化发挥更大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加强以本土为思考对象的理论反思.应该基于从中国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不是国外舶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本土问题,建构本土化的协商民主制度,进而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话语系统,形成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和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自1964年以来,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不断下降.这种现象不是发生在某个特殊的阶层中,而是普遍存在着.新闻界的评论员已经充分注意到人民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的信任下降这一现象,并且拿出调查数据作为依据.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种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一种论点认为,这种现象肯定会引起人们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产生忧虑.因为政府只有得到人民高度一致的拥护,才能有效地行使职能.如果人民对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疏远之感(即产生异化),蛊惑民心的政客就会鼓动人民参加过激的和反民主的政治运动.根据这一观点,对民主政治制度疏远之感的加剧就意味着我们正坐在一个火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透视、分析和批判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理论,从注重文化层面的激进政治斗争,逐渐走向承认自由民主制,并且力求在自由民主制的框架内拓展社会民主,这些成果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但也从多角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和意识表征.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塑造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力,但多元文化的交流又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而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冲突又表现为阶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揭示了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以理性的公共协商为核心的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选举竞争为主要方式的自由民主和代议民主的不足,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元开放的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选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文化等四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并且我国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政治协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和社区议事会等协商民主的雏形,但我国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必须在协商主体、渠道、程序和范围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上,部分与会者就民主问题提出了如下一些理论观点: 一、关于人民民主。我国当前应该大力推进民主建设。民主建设同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应当相辅相成,同步进行。搞商品经济必须给企业自主权,必须承认并允许社会群众形成和表达自身的要求。历史的发展表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什么样的商品经济必然产生民主政治;二是商品经济与民主政体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本文通过对世界历史进程中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考察,认为二者存在着如下关系:没有商品经济形态,就必然没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必然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会产生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一种D型(民主型)商品经济,它必然要求和产生出民主政体。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民主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一套民主的政治制度,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以公平合作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和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民主文化.罗尔斯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民主的: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作为社会形态的民主、作为文化态度的民主.这三个层面虽然紧密相关,但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界限.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虽然并不构成一种完整的民主理论,但从根源上加深了我们对民主制度及其理论前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胡大平 《求是学刊》2004,31(1):20-26
作为一种左派话语,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规划实际上是通过阿尔都塞和拉康等人的"反本质主义"逻辑把客观的"社会"存在改写成一种主观的话语空间而形成的价值立场,在其中政治的对抗性基础变成一种与社会条件无涉的个体对抗,政治本身变成一种霸权斗争(即话语争夺的斗争).正是这一原因,这种政治规划彻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分、阶级斗争等核心理论.文章从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直接背景及其理论逻辑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语言学转向,指出它是西方左派摆脱自身危机的一种伦理突围.  相似文献   

18.
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克劳和墨菲是当代闻名的激进左翼理论家,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方法,即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政治现实,并公开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霸权"理论,该理论亦称"新葛兰西主义"或"新霸权"理论."新霸权"理论认为,由于普遍性/特殊性二分法被淘汰,才存在着"霸权","霸权"作为一种新范畴是被当作对获得"霸权"障碍本身的反映而提出来的,其条件是对抗力量的存在和把它们分离开的不稳定边界,自主性是其构造的形式,激进多元民主是其基础.因此,"新霸权"理论、置换革命的主体、激进多元民主等等都是拉墨二人的社会主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尤其是在古雅典中寻找现代民主的根源已是习以为常.当然,雅典的直接民主与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之间的差别是要考虑的.同样,对于雅典男性的自由公民--且不论奴隶、外乡人和女人--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的限制也是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弘扬民主契约法律精神马长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存在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因此,也必然存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并列和分离,法律就自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基础上。同时,由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因而法律已消除了其阶级压迫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