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量庞大、口语性强、真实可靠、覆盖面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词汇学方面,白话报刊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崭新的语言材料,有助于勾勒清末民初词汇系统概貌,促进现代汉语词汇及方言词汇的研究;辞书学方面,白话报刊为大型语文辞书增补未收条目、添加遗漏义项、补充缺失书证;民俗学方面,白话报刊展现出清末民初的物质民俗形态,描绘出清末民初的社会民俗画卷,勾画出清末民初的精神民俗图景。为适应新时代文献资料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应当考虑建立专门的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据库,以实现白话报刊学术资源全方位的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2.
张国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
进化论观念是中国近代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观念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变异观”为进化论在中国的生成提供丰饶的思想土壤,严复等维新士人对“evolution”的“天演”式翻译,无疑为后来的日式进化现在中国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传播日式进化论观念的重要媒介.通过历史教科书的广泛传播,这种进化观逐渐从中国精美群体传递到普通民众,深深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与历史的认知,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71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肖霞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99-103
受清末民初繁盛的翻译态势的影响,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日化"外来语.这些外来语有些最终被现代汉语吸收,有些却遭到淘汰与扬弃.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由汉语自身特点决定,一方面受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或军事冲突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5.
邓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的时期,由于经济、政治及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婚俗礼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生活重性情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婚姻的变化及其动因作一考察,以揭示当时社会深层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陆和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17-120
清末民初,江苏地区遭受了以水旱灾害为主体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在1895-1919年的25年中,江苏共受灾1200多县次,受灾范围广,灾害严重,特大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的产生既与江苏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有关,也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对清末民初江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文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7-30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激烈论争,纷繁各异的纪年方案都呈现出追求世界发展"公理"的取向,在此过程中,宗教性因素作为西方思想资源用以佐证不同纪年方案的合理性。而到五四时期,这一状况却根本改观,宗教性因素又成为知识分子对世界"公理"认同的障碍而被抛弃。这一转变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白京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77-80
清末民初,沙俄无视中国主权在新疆地区非法发展中民为俄侨,侵犯了中国政府对其国民享有的国籍管辖 权,是公然违反国际法和无视中国法律的侵略行为。由此引起的新疆居民国籍的混乱以及社会的动荡,严重影响了 新疆政局的稳定与中国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杨思信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80-86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海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4-26,78
西方意义下的共和是什么?清末民初为什么会选择共和?近代历史表明他们在寻求国家与公民治理模式的探索中,虽然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共和主义,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共和精神的断章取义,以寻求强国自救的道路。因此,共和选择的基础应该在国家与社会、公民之间实现互动善治,而不是简单的国家至上或者自由至上。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婚姻家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改善 ,这与男女平等思想、女学兴起、禁缠足、产业革命和妇女参政意识提高等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刘宗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2):30-35
公元1865至1915年间,陕西的泾阳、三原两县先后出现了理学、实学和新学三种比较大的学术思潮。理学思潮以贺瑞麟为代表,讲学独尊程朱理学;实学思潮以刘光蕡为代表,提倡学习西方的富强之术,但反对西方的政教思想;新学思潮以朱先照为代表,宣传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这三大学术思潮以泾阳和三原两县为发源地,迅速向陕西境内其他地区传播,并且波及陕西的周边省份,从而对陕西乃至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曹倩琴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7-99,107
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吴帆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3)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中,不忠实于原著的"误译"现象十分普遍。排除一般字面意义的谬误,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对原著的删改和增添。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译者语文能力和翻译水平的限制。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便会发现,这些"误译",实际上都是将"西方""中国化"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于"中国"主体性的坚守。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简直"始见于唐宋时期,到清末民初有"箭直""剪直"等写法,并从修饰言说类动词的用法中演变出表达夸张和强调语气的副词"简直"。"简直""箭直"的形容词用法在今天北京、河北、东北等北方方言中残留。 相似文献
19.
董春晓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2):16-19,24
文章概述了清末民初摄影术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传统视觉经验格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现代性市民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世俗感性的趣味中所包含的对人性满足的合理性,旨在为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和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