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以众议院选举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以及中央与地方分权改革等一系列政治行政制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多项分进式制度改革实现政治体制的渐进转型,即由一党单独控制国会多数议席、弱势首相、官僚主导体制向多党联合控制国会多数议席、强势首相、政治主导体制转型。制度改革使日本政治体制与政治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了政治发展,也给日本政治带来了转型危机。  相似文献   

2.
从不良债权的处理看日本经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日本政府的观点较为积极和乐观。小渊首相在1999年初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将1999年定为“日本的重建元年”,承诺政府将努力恢复景气,实现0.5%的正增长,同时他也呼吁国民要从“严重的悲观主义”转向“建设性的乐观主义”。直属于首相的智囊团“经济战略会议”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描绘了两幅图画:一种是通过彻底清算泡沫经济后遗症和大胆进行结构改革,两年内日本就可能走上自律增长的轨道,1999—2002年的增长率依次为0.5%、1.5%、2%和2.5%;另一种是若结构改革实施不力,日本经济可能出现长期停滞,在1999年以后的数年间,日本经…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为后发型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尚未达到推广普及性福利政策的条件下,岸信介内阁推动建成了基本的福利体制框架,实现了全民皆保险与皆年金制度。从福利体制构建的政治逻辑来看,岸信介内阁利用福利政策均衡国民经济收入,实现"安民"的同时进而"统民"来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在战后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其以福祉体制的构建来顺应民意达成政权稳定的目的。最终巧妙地将"福利"与"防卫"进行捆绑,力图突破外在美国制约与内在反对声,对防卫力的发展进行"松绑"。可以说岸信介内阁有意识、有目的地顺应与引导福利发展最终朝着不仅是体制地建成,更是一种国家主义之下统合国民,实现政权稳定、计划经济的总动员以及国防重建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第三产业急速发展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造成各种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及其政治动员能力的降低。同时日本正在进入工作与生活逐渐个性化的后工业化社会,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其追求的亚文化具有"轻视或无视实证性、客观性"的"反知性主义"特征,他们是安倍政府的支持群体。泡沫经济崩溃后实施的一系列政治、行政改革强化了首相以及首相官邸的权力,特别是内阁人事局的设立,进一步使行政机构高级官僚受制于官邸。诸多"安倍经济学"基础上的政策实施及其效果,以及在野党的弱化,也是安倍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两次"尼克松冲击"不仅为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使中日关系正常化产生了必要性。田中角荣首相在没有获得中方在日美安全条约、台湾、战争赔偿等问题上的具体意向之前,难以下决心进行日中之间有关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作为实业家出身的政治家,田中尤其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甚至比中国政府更注重"政治解决"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虽然田中将日中邦交正常化课题的政策制定委托给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及外务省少数精英官僚,但始终起到主导性作用。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具有鲜明的首相决断型和利益驱动性特征及理念。  相似文献   

6.
钟鑫 《日本学刊》2001,(3):146-149
20 0 1年 3月 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就日本政局最新动向和中日关系现状问题召开了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办公厅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的 2 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以下是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一、日本政局的最新动向与会专家、学者指出 ,在一连串政治丑闻的打击下 ,森喜朗首相的支持率持续下跌 ,他很可能在拟于 4月提前举行 (按期限…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知识分子护宪运动并非必然以和平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曾切实遏制了政府的修宪进程。面对第二届安倍内阁制造的又一次宪法危机,日本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护宪运动,实际改变了政治议程与社会舆论,体现了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其代表性思想是立宪主义。现有知识分子护宪团体能否坚持在国民主权、立宪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与政府违反宪法、违背民意的行为进行斗争,将直接影响未来宪法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蔡亮 《日本学刊》2012,(5):81-94,159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作为日本最主要的农业利益集团,积聚了可以支配日本农业的巨大经济实力,同时拥有可以将经济能量充分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强大组织能力。随着"农协"社会统合能力的日益弱化以及民主党执政后从社会结构上对其形成的冲击,"农协"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已今不如昔。尽管"农协"仍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声势浩大地反对日本加入TPP,但从野田首相最终仍决定要参与TPP谈判这一点而言,若"农协"不能顺势进行改革的话,其对日本农业政策和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势将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9.
(注:标题后圆圈中为期数,括号中为页码) ·政治·伟天就转折深川的教训③(1)抗日战争时期日术人民的反战运动④(49)论日术的行政监察②(23)日本内I’A1制度建立以来的行政改革②(3。)日本公务员定’管理制度成败简析③(54)t匆民党概况③(59)自民党概况(续一)④(54)战后日本内l知首相简介之一 —东久迩稳彦②(64)战后日本内阁首相简介之二 —币原喜重郎②(64)战后日本内阁首相简介之三—吉田茂④(62) ·经济、科技·论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①(13)再论日本经济发展战略④(8)战后日本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发展模式④(1)论战后日本财政体制的特…  相似文献   

10.
(一) 在日本,家庭问题已严重到总理大臣必须表示关注,政府也要适当过问的程度。中曾根首相做施政方针演说时曾慨叹过:在一片经济繁荣声中,日本人和日本的家庭,常常有一种“孤立威和不安威”。他认为,“充实家庭的基础作用”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济企划厅每年编印一本《国民生活白皮书》。共1983年版,打破以炫耀生活水平为主的惯例,着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成功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了国强民富.该计划以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收入之间、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与内需严重不足等诸多不平衡增长问题及其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为背景,通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转型,达到了强国与富民协调发展的目的.如何使普通劳动者同步享受"国富"带来的"民富",参考、借鉴日本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提高我国普通国民收入,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安倍政府在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上的博弈目的在于,借国内外"双层博弈",阐述"积极和平主义"特定逻辑。安倍提出的"积极和平主义"内涵具有不明确性。安倍政府亟须借助围绕基地问题的"双层博弈"等途径,建构全面指导日本内政外交的"积极和平主义",以期既能使基地博弈成为实现大国发展战略的一环,又能使"实现特定意义下的军事政治大国化"的政策逻辑得到具体"实践",影响并逐步成为日本社会的惯性思维,进而使人们无意识地忽略"确保日本安全"与"军事政治大国化"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安倍政府甚至可能因此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制约。现代性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政治发展,而守旧落后的政治文化则阻碍政治发展。"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和北约盟军一道出兵阿富汗,暂时打垮了塔利班政权。尽管阿富汗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了民主政府,但却仍然是一个政治不稳定、经济畸形发展的国家。本文探究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政治文化的维度分析阻碍后塔利班时代阿富汗政治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85年的日本政局,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澜起伏,但总的来说,基本上是稳定的。中曾根内阁为解决内政、外交上面临的种种难题,采取了几项重大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经济仍有较大幅度增长。物价稳定,实际工资增加比前几年稍多。人心思定,群众运动继续处于低潮,对中曾根内阁的支持率也略有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在表面的平静背后也孕育着政治不稳和动荡的因素。在战败40周年之际,各派政治势力都在调整政策,甚至出现新的分  相似文献   

15.
一 竹下政权上台已满一年。一年来,竹下首相8次出访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13国,并参加了联合国裁军特别大会和西方七国首相会议。在此期间宇野外相也频繁四出活动。日本外交呈现出积极主动活跃展开的局面。 竹下是在国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上台的。政治上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缓和时期。经济上,在大多数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各国之间的互相依赖关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了国会众议院第45届选举。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获得执政权力。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内阁首相,与社民党、国民新党合作组成三党联合内阁。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第一次具备较完整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日本国内政治的结构、格局和生态,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方针的选择,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日本政治将进入以两大政党为中心进行博弈和角逐的格局,另一方面,其发展变化还有很多非确定性,究竟能否就此形成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化机制,还需要密切观察。本文将主要从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角度,就其中最为重要的对美、对中政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何蓉 《社会》2017,37(5):1-23
本文以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为背景,以韦伯对"农业-政治"问题的讨论为核心,提出了国家的边疆、边界等问题,讨论人口、物资、资本等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建设与政治结构。文中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包括:全球化、工业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思路,以及国家边界的多重(政治、经济与文化)含义。本文认为,在法律、政治、经济等角度的国家观之外,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取向的、以国民为核心的"国民-国家"观,即包容多元,建立共识,赋予国民以平等的基本权利,并建立国民共享权责和符合国民基本特质的政体制度。  相似文献   

18.
派阀是日本政治的原点,战后日本政坛的每一次大变动都有派阀活动的身影,派阀成为"党中之党"。自民党派阀是其党内大腕政治家为了争当总裁和首相而培植并组织的亲信班底,同时也是这些派阀首领对其下属议员实施组织化的有效工具。派阀所遵循的逻辑是"实力主义"和"弱肉强食"。随着民主党的上台及其执政时间的延长,其内部派阀政治的特征也会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1991年8月,日本时任首相海部俊树在"北京政治风波"后正式访问中国,这是西方对华发起制裁后发达国家首脑首次访问中国。海部首相在中国发表的讲演中倡导"世界中的日中关系",其主旨是日中关系不能从狭窄的、短期的视野来看,而应该有一个广阔的、长期的视角,这样的话日中之间围绕个别问题就能够找到正确的定位,从而将两国关系从狭窄的框槛中拉出来,找到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这种基本想法后来也得到了继承,  相似文献   

20.
关于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根据日本宪法第二条及皇室典范第四条规定,裕仁的长子明仁皇太子于同一天正式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第125代天皇。 裕仁天皇是日本历代天皇中在世最长(87岁)、在位最久(62年)的一位天皇。裕仁天皇在位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及战后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天皇制也发生了从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