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美国女性剧以一种绚丽的影像话语包装激进的女性主义话语,在文本内容上,它主要在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粉碎女性神话与身体政治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一个彰显性别政治的女性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传统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避免体现权力和显示力量等属于男性气质的各类言行,这一社会传统反映了长久以来男性中心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规约。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西方学界开始关注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进而产生社会性别的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语言学领域,特别是女权主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女性话语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来映射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性别不平等状况,其努力体现了语言研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赵晓红  汪博 《东方论坛》2012,(1):70-73,78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话语不仅是指所表达的词语和概念,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别歧视话语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观念和态度,是性别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受到的压迫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压迫,它以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结构为标志,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男性拥有话语权。性别歧视话语是在男权制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男性这一统治性群体规定着话语,创造着符号,包括女性的符号。所以,在这种语境和话语中的女性处于不利地位,被男性定义、规定和贬斥,成为男性的附庸。在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中,其实也都隐含着性别观念的不同意识,我们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结合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和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话语呈现。只有对传统性别话语进行清理,才能重新建构基于两性平等基础之上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从父权解构到主体建构,从女权理论到文学实践,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生成、发展、流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在这一强劲思潮的推动和鼓舞之下,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女性写作新的审美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人格价值亦得到进一步体认,实现了自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后的又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女权启蒙。  相似文献   

7.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诗人、批评家、学者、出版界、媒体共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女性诗歌”批评话语。该话语包含着对性别写作本身种种不同的立场、视角、态度,也涉及到对社会性别和诸多相关历史文化问题的争论。借鉴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结合互文性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写作的焦虑、性别意识、自我表达三个方面切入,剖析当代“女性诗歌”丰富、复杂的性别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报纸为了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在四个层面试图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性别话语:其一,色彩、版式的女性气质;其二,大量的女性人物报道;其三,以女性需求为目标的内容设置;其四,女性视角与女性话语方式。在具体策略上则注重性别化运作,颠覆男女“看”与“被看”的关系,突出女性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用女性专家的声音纠正弱势女性的刻板形象。尽管女性报纸努力建构统一的女性话语体系,但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与消费主义的纠结,导致其话语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女性报纸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拓展,中国女性管理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并具有一定隐蔽性。女性管理者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应将两性平等意识及策略吸收和纳入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政策方针中,建立和传播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摒弃社会文化中守旧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定位评判,消除两性对立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男性的理解参与和两性间的通力合作,最终达到全社会共同建构一个鼓励多元化表达、包容理解且尊重差异的和谐共赢的话语机制。同时更需要女性自身的配合和努力,建构和分享属于女性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女性性别学科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此问题的产生有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男性中心主义倾向,某些学科体系的构建不适合女性学习。引入女性特色教育,可以根据女性身心特点,选择、建构适合女性学习的学科体系,改变性别意识缺失的高等教育现状,对无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进行有效纠偏。  相似文献   

12.
后女权主义由早期女权主义偏颇、激进的一味去颠覆男性主体而建构女性主体的政治主张和实践,转向了相对温和理性的女性性别自觉的努力。本文从女性象征秩序主体建构的乏力出发,探讨了前期女权主义主体策略的本质主义内核,以及后期女权主义的多元化主体建构的策略,试图揭示女权主义主体诉求的嬗变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论渊源及其现实意义,进一步揭示这一转向对我国当代女性话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应立足于相应的性别文化之上。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制约着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树立女生主体意识的性别教育理念,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突出性别关怀的性别教育评价体系,走一条性别文化的重建之路,就成为推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家族小说的性别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族小说创作中,当代作家以现代意识与人道同情表现出对女性命运与妇女解放问题关注的热情,但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与性别立场的影响,他们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之中又存在着性别上的隔膜,无论是对女性躯体的描写,男女两性关系模式的建构,叙述者与人物的性别话语,还是在性际关系价值评判中的厚此薄彼,都从不同的侧面流露出作家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都是男性对女性一厢情愿的想象性书写。  相似文献   

15.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多少会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媒中一些表象的分析。挖掘出现代传媒中依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分析了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女性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将性别意识进一步纳入媒体主流意识、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能够使用互联网、电子媒介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80后”女性在网络空间中建构代际意识、文化身份认同和自身话语空间的契机。以用户性别区分的文学频道分野,以及“有爱”又“有钱”的作者-读者双向交流和支持模式,也在客观上促成网络女性文学的生长。女性进行网络写作与网络阅读伊始,网络女性文学就成为女性倾注想象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它在文类、主题、趣味、表达技术上的多样化演变,无不凝聚着新世代女性繁复的精神图谱。在经历短暂的对“爱情神话”迷信的精神蒙昧期后,新世代女性告别了建构性别气质和自我认同的初级阶段,觉醒的女性意识小径分岔。网络女性文学在精神面向及其话语表达上分别表现为:对个人渺小感的体认和天命难违的顺应,崇尚生存至上、叙写丛林竞争的暗黑趣味,颠覆性别气质及其话语秩序的叛逆戏仿,以及重建启蒙理想和现代价值认同的全新尝试。网络女性文学的精神轨迹和多重话语与新世代女性社会阅历积淀程度和自我意识觉醒程度有关,每一重精神面向及其话语都可以在同声相和的网络趣缘文化场域中引发话题讨论,促进女性观念的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