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东城区朝阳门附近有一条粶米仓胡同,在它的东口儿有一座寺庙——智化寺。这座建筑物在年幼的我眼中,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每日上、下学都要路经此地;说陌生是因为它永远都关着那两扇朱红色的庙门。庙门口除了那对尽忠职守的石狮外,几乎从没见人出入过。如果不是山门前那块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的石匾,恐怕我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大约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姚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13-18
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由民间社会进入寺院高墙成为了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完成了"民间音乐佛教化"的改造,而佛事音乐后期则通过民间丧礼走出寺院、回归民间,经历了"佛教音乐民间化"的再造历程。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的两种转换互渗均以调整自我,满足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为动因。民间音乐因为寺院庙宇、僧侣信众服务而变得"非哀非乐,不怨不怒",佛教音乐则又因为民间市井、俗人百姓服务而去净去雅、逐渐俗化。因此,不论是"民间音乐的佛教化",还是"佛教音乐的民间化",皆是生存环境迭变和生存原则驱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是世界古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雷州傩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体现着雷州特有的文化。文章在数次田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雷州市松竹镇山尾村的舞户仪式及其音乐进行初步分析,认为今天雷州傩舞舞户仪式内容已经脱离历史上古老的仪式形式,整个舞户仪式过程简化;舞户仪式音乐的旋律多为吟诵性的音调,器乐部分则是舞户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4.
曾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本文从巴赫金的“技术”思想出发 ,对其“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给予了定位 ,并对其表现出的“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在巴赫金的文论中贯穿着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 ,依次表现为他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超语言学”的理论建构和他的“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实践。“复调”和“狂欢化”作为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超技术 (语言 )”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自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播出后,但凡有一点喜爱音乐的人在茶余饭后讨论的几乎都是此事,学生们也不例外。那么怎样使高中学生做到喜欢中国好声音和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探讨和研究的话题,笔者就此谈三点个人看法:一要正面引导。现在的中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快,特别对流行音乐,稍微一点拨,就立即学唱、哼唱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老师,要正面引导,要求学生处理好爱好和学习的关系,做到在音乐声中学习,在音乐声中成长,要钻得进去,跳得出 相似文献
6.
曾丽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116-120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陶颖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1):80-85
尽管中国传统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显著特征是过密化或内卷化。即单位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人口与劳动力,这种过密化从1300年代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开始了我国农业的去过密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3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的过密化。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耕地面积的有限和减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业的过密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战略以非农就业、农民的市民化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向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2):44-48
"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反映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其存在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理论对于和谐社会有着独到论述,其中有对古代"和"思想的传承和对接,更多的则是本质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徐晓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淡和”音乐美学思想,论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并参照西方美学思想,对之进行比较研究,与整个中华文化现象一起阐述其在美学领域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钦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200-201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1.
孙旭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75-80
中国传统音乐社会身份的厘定,是学术界较为缺少研究热度的一个问题.以传统音乐观念及理论为考察对象,从中抽取传统音乐本身社会角色演变的痕迹,在描画这一流变轨迹的同时挖掘深层次的哲学、美学支撑,是切入的主要思路.中国传统音乐社会身份的变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神灵音乐向人伦音乐的转变,即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其二,魏晋六朝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音乐理性的建构,以及由此对原始儒家人伦音乐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156-159
"韵"最先是一个音乐术语,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神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源自于中国音乐强调旋律线状音响的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和声创新是线性思维的发展,淡景重情的美学倾向解读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核,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将在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中获得新的诠释,赋于"神韵"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儒学传统并不存在现代政党的生长基因,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现代性政党因素的正常发生。近代中国政党主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外源特质。政党文化移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政党的中国化问题。中国国民党极力提升儒家在中国国族建构中的标识意义,进行了"儒化"尝试,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中国共产党则着重从中国国情的现实要求和近代政党的客观使命出发,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国族主体地位,走出了民族化的道路,开辟了政党中国化的现实路径。国共两党的发展历史证明,"儒化"并不是解决政党中国化问题的良方,只有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实践,依托民族实体,挖掘民众潜力,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建构起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沈浩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4):28-33
没有钢琴,就没有中国一百多年新音乐事业的发展。宁波人作为近代以来首批涉略钢琴制作的中国人,善于凭借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主导钢琴零部件、整件制作、市场拓展、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等全方位建设,始终引领着中国钢琴制作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百年发展史。这支跨越百年的庞大而优秀的从业队伍和其他宁波籍专业音乐家合在一起,形成了音乐“宁波帮”这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司慧慧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6-88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尹思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4):81-86
宋代小说中包含大量的诗词元素,以《碾玉观音》和《王幼玉记》为例,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其对推动叙事节奏发展和增强艺术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小说为底本的说话艺术中,这些诗词元素正是以"唱"的方式来表现,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化趋向,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说话"艺术以及话本小说的整体艺术表现力。随着小说由口头向案头的转变,其中的音乐化元素的功能与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形成宋代小说韵散相兼的结构和深富节奏感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华山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6):5-7
党中央提出要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进”工作,高职院校究竟如何落实,如何提高实效性,这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从提高对“三进”问题的认识、在进学生头脑上下功夫等方面探讨了“三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沈浩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4):117-122
音乐“宁波帮”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初创所产生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是持续而深刻的,文章以几位较具代表性的宁波籍音乐家为例,阐述这一群体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筹建、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确立等方面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息夫人是春秋前期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事迹散见于众多史料之中。楚国灭息国后,息夫人为楚王所掳并被立为夫人,虽生下两位王子,却以自己事二夫为耻,从不主动说话。然而,这位根本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柔弱女性,却受到历代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越趋严酷的挞伐。不过另一方面,汉代刘向在《列女传》中公然改变史实,将息夫人伪造成中国古代妇女节烈的标兵大肆宣扬,理学兴起后,这个假息夫人逐渐由官方推介到民间,以假乱真。历史上这种真、假息夫人并存的格局和现象,呈现出中国古代妇女节烈观严酷化的复杂脉络。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