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三民主义担当了构筑其政治基础的历史作用.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三民主义始终是反对投降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生命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阐明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主张的一致性,阐明了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不同,要求国民党统治集团真正实行三民主义,批评和批判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三民主义的背弃和背叛.回顾这一问题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936-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先后具体化为"三民主义共和国"的主张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张.笔者分析了"民主共和国"主张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中国,写实主义文艺的重心曾经从"写实"本身的"主义"转移到政治的某种"主义",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即令"写实主义"服役于"三民主义",演成三民主义的写实主义.其形成带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即因应抗战建国和批评普罗文艺的需要,而其实施则暴露出政治目标与人文内涵的冲突.张道藩对三民主义文艺思想的建构和阐释显得中正、平衡、和谐,虽倡导有力的国家文艺,却又试图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由和人权,遂使其三民主义的国家文艺思想温和无力,最终走向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5.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有机结合。作为非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民权自身范畴的二重性(源于西方之应然性与运用中国实践之实然性、民权之策略意义大于战略的设计)在当时社会环境、社会集团、社会心理、个人心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凸显张力。用群体(民权与三民主义)、动态(新旧三民主义及内涵演变)分析原点审视革命家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对于解释理论的宏观理想与现实操作的差异性及我国现实民主政治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倡议,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对其政治内涵与核心议题进行阐释。洛川会议后,毛泽东指出应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毛泽东进一步认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本质上即为三民主义,并号召国共两党应正确执行三民主义的“共同纲领”,但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多次制造反共高潮,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不断遭到消解。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依据国内政治形势变化,顺势提出同民主党派制定“共同纲领”,同时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的明确划分,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共同纲领”的战略构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政治立场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7.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有机结合。作为非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民权自身范畴的二重性(源于西方之应然性与运用中国实践之实然性、民权之策略意义大于战略的设计)在当时社会环境、社会集团、社会心理、个人心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凸显张力。用群体(民权与三民主义)、动态(新旧三民主义及内涵演变)分析原点审视革命家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对于解释理论的宏观理想与现实操作的差异性及我国现实民主政治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当下,学术界近乎将抗战时期的三民主义论战解释为一场纯粹意义上的学理论争,而忽略了论战的深刻异质性内涵和政治内容。实际上,在三民主义论战中,一方面,中共的确从学理意义上批驳了叶青的错误观点,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的科学认识;但另一方面,中共也存在适应政治任务需要的内在诉求和意识形态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窄化了其进行学理层面探讨的视野,限制了其理论思考向更深层次的拓展。总之,论战从未与带有强烈现实关怀的政治意绪相隔梗。   相似文献   

9.
汪精卫一生的政治思想复杂而多变.他以主张民族民主革命和宣扬三民主义始;以鼓吹"和平反共建国"及歪曲三民主义终.其政治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以复杂多变为表象;二是以权力斗争为中心;三是以"党义"、"党统"为工具.其政治思想的实质是日益走向扭曲蜕变的三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杨振保 《南都学坛》2001,21(5):23-25
蒋经国对统一祖国采取僵硬立场的政治原因 ,主要是他的反共政治思想根深蒂固 ,采取“三不”政策 ;思想僵化陈旧 ,主张“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把中共的“一国两制”决策视为“统战阴谋” ,反对和谈。最终延缓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也促使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使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证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便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在如何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犯了系统的右倾错误。解读王明的右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及产生这些右倾错误的原因,对广大党员干部有重要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首先提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平江惨案的善后事关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稳固存在,也考验着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权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量,毛泽东高度关注平江惨案,并从政治的高度加以剖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以应对,主导了事件的善后,使善后工作有序推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性反共事件的能力,为日后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通过事件的善后强化了全党对党内“左”、右倾思想的危害及其顽固性的认知,为加强党的建设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民生政治观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必然的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民生政治观。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政治基础,双方口头上都宣称为三民主义奋斗,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存在三民主义这个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政治基础.双方口头上都宣称为三民主义奋斗,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存在三民主义这个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晚年的儒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三民主义学说的阐发。在其晚年,以国民党“一大”以后十八次讲演三民主义为基础,重行解释三民主义。他以民本思想为本位,在继续吸纳、融合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也“因袭”中国固有文化──孔孟儒学中的有价值部分,力主恢复一切国粹,恢复固有的道德与智能,使之为中国近代化事业服务,从而恢复民族固有的地位。凡此,构成了孙中山晚年思想中儒学倾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经历了种种事变,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飞跃,是他晚年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也是他一生政治文化观念的光辉结晶。新三民主义有不少“新的历史特点”(毛泽东语),其中突出的一点即是向传统政治文化的归拢趋向。近年来学术界已有先行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足启来者。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推迹前进。在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一直没有明确提倡反帝。现实斗争的形势以及需要,使他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晚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和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 (一)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因此,制定三大政策,就成了孙中山晚年实现其政治思想伟大转变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一、孙中山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奋斗了一生。但在先前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热衷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