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觉统合理论由心理学家Ayres博士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的,该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以及学习障碍的矫正三个方面.对于感觉统合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引起各研究者的重视.所以本文就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SI),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感觉统合训练的有关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具有视听语言障碍、身体运动协调障碍、性格障碍、触觉障碍、认知障碍等临床表现,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要尽早干预,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训练,研究统合失调对科学地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笔者从福建省龙岩市某注意力培训学校中选取6-7岁学龄前儿童28名, 所有儿童接受《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和执行功能的认知测验,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不同的干预训练。结果发 现:1)64.3%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2)运动与认知配合的训练方案要比单纯的认知训练方案在儿童执行 功能的提升方面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越来越多。文章主要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个案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探索出了系统理论视角下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认为社工在辅导过程中,要从案主与周围系统两方面去评估案主的需要,要发掘并运用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能力、成功经验等积极因素去推进案主与家人、老师、同伴、亲属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帮助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越来越多,文章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上,主要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个案进行长期追踪研究,探索出系统理论视角下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笔者发现,社工在辅导过程中,要从案主与周围系统两方面去评估案主的需要,要发掘并运用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能力、成功经验等积极因素去推进案主与家人、老师、同伴、亲属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帮助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把思维和语言对立起来加以考察是导致历史上理论纷争、互不相融和现代研究中在解释与思维和语言有关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折衷和牵强的根本症结所在.构建出思维与语言统合的理论假设,可运用这一理论假设去整合以往的理论分歧,并对言语获得过程和聋哑人的认知加工模式等争议较大问题给予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对郭沫若泛神论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统合思维的角度研究的还很少.郭沫若的统合思维主要是指他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采取的文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所达到的文化行为目标.郭沫若的统合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他的统合思维的本质内核是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一种自我修正和创新."统"概括了相关事物的范围;"合"就是和合,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统合不是事物的简单杂糅,而是内在基质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歌唱训练是通过老师不断引导使学生身体各部分歌唱肌能得到协调,以提高其音乐表达能力的细致缓慢的过程.在歌唱训练中,学生对老师教学术语理解的准确度决定着每一次歌唱训练的效果.因此师生及时地进行沟通,彼此之间教学相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自己歌唱笔记的梳理,拟从气息、共鸣、语言三个方面对歌唱训练中的感觉认知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把思维和语言对立起来加以考察是导致历史上理论纷争、互不相融和现代研究中在解释与思维和语言有关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折衷和牵强的根本症结所在。构建出思维与语言统合的理论假设,可运用这一理论假设去整合以往的理论分歧,并对言语获得过程和聋哑人的认知加工模式等争议较大问题给予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思维训练,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科教学法,从一般技术思维和信息思维方法、一般思维训练理论等多个方面来展开探究;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促进思维形式化、题型设计、作品教学和思维管理。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自身魅力和外在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潮中,认为心理学是处在分裂的危机状态,要求统一的呼声非常强烈.事实上,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分化是必经的阶段,并不存在分裂的危机问题,它必定会从目前的分化状态向统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哥老会在四川被称作"袍哥"。哥老会一语,既指性质别异的兄弟结拜组织,更指人群结合与交往的方式。1935年,国民政府的力量进入四川后,即着手从社会统合的角度取缔和限制哥老会,从而引发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紧张。《四川哥老会改善之商榷》和《哥老会组织大纲》是反映政府和哥老会不同立场的两个文本。国民政府发现非但取缔和限制哥老会的政策无法推行,哥老会的结合与交往方式还渗透到公务员中,不得不颁布禁止公务员参加哥老会的法令,该法令的实施标志着国民政府的社会统合彻底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统合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心理学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境的阻碍和束缚。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新趋势的启迪与激发,也处于统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的关键期。展望、把握心理学发展之趋势,树立宏大科学之观念,拓宽其统合之视野,必将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取得重大突破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统合型治理作为地方与基层治理研究领域广泛流行的概念,学界对其还缺乏基本的理论共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统合型治理研究主要存在规范分析下的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下的经验归纳两条路径,二者对统合型治理的主体与目标等有着共性认识,但在统合型治理的内涵、过程、机制与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认知。基于此,文章尝试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循环对话中,提出统合型治理的研究视角、分析框架、理论内涵与概念特征等,以推动学界研究共识的达成。文章还简要讨论了统合型治理的分析范畴、理论定位与现实意义等。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5~13岁儿童学习困难中发现 ,许多学习障碍是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整合机制有关。目前儿童感觉整合失调现象已被各国重视并进行临床治疗 ,本文总结了目前感觉整合失调的临床表现、产生原因及训练矫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写作思维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是写作立意的思维……后者便是写作结构的思维。”“立意思维的任务是在某种生活现象中或给定的写作材料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这本质就是所谓的‘立意’,或称‘中心’、‘主题’等等。结构思维的任务就是将内容(主题、立意)化为形式(文本、结构、篇章),它包含材料积聚(组织)、结构谋篇、语句组织(表达)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可见,写作思维训练最重要的就是“立意思维”和“结构思维”的训练.其中.“结构思维”训练包括材料组织、结构谋篇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而写作思维训练是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写作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思维活动.如何让写作思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依托优秀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没有积累,思维会枯竭,凝滞,写作思维训练就成为“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的身体向情境敞开,与情境相互生成,使得感受性处于流动的不确定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身体聆听在向多重感觉和情境敞开的同时也向认识和思维领域扩展,经由肉身感受力为基点的身体思维,感觉批判被赋予了沉浸式的抵抗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资源与任务的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政府不仅通过网格化治理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将资源有效下沉,而且通过“网格+网络”的双网驱动模式,实现了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网格化治理,基层政府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下沉与整合,解决了资源与任务的矛盾,还以中国特色的党政统合模式实现了基层治理的体制创新,促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象化活动对感觉的生成过程、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感觉属人性的丧失以及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向人自身回归,并恢复其本真的状态的阐述,不仅把感觉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给予以往哲学家对感觉的贬低进行了有力回击,而且克服了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抽象、直观性.因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们日常所熟悉的“感觉”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对感觉的研究开辟了感觉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20.
论感觉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问题历来成为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然而 ,过去对感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觉的含义、感觉的性质、感觉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 ,而对感觉的形成机制问题关注甚少 ,或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 ,只是对这一问题作些一般性的描述 ,而缺少具体的阐述和论证。实际上 ,感觉的形成过程是十分复杂的。感觉的产生、形成 ,既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 ,也是主体的生理机制、思维机制、社会机制共同作用 ,能动地感知客体的结果。全面、深入地认识感觉的形成机制 ,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感觉理论 ,进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