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已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学习古诗文,朗读是关键。只有反复朗读,烂熟于心,才能前后联系,浑然一体,真正领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文以载道的一种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我们古人特别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3.
许多推广普及国学和读经的学者,都强调孩子只用背诵,不需要解释,因为古人就是这么教的。古人也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这个看法,我原来也认同,但后来,却不断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与理解书中内容的关系,其实,这一方式用于作文教学指导,同样是妙招.这里说的读有三个层面,一是教师读好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三是让学生读评语.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诀窍呢?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古语讲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诵读,传统的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代讲等教学思想,越来越多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可见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学习(特别是初中学生)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指导初中学生认识读书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从"重视语法知识讲授"转变为"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听作为语言学习的首要环节,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英语教育,应及时解决学生听力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把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提到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古人强调“慧于心,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今人也有“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的说法。这都是说:思是源,言是泉。只有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才能表达出准确的语言活动。 语言目的性思维记忆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  相似文献   

11.
正好文不厌百读,熟读精思自知。语文老师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是执著阅读者,活跃思考者,亦是灵动表现者,这样才能自知感悟,提升蜕变。但是常态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被动沉默接受者,马不停蹄记录者,在默读、速读之后,学生思考有所得,才能与老师有你来我往问答式的互动,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文中文字很优美.在指导朗读时,我努力引导着学生读出荷花婀娜多姿的高贵美美.可是任凭我怎么努力,学生就是读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味道.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把一幅荷花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再次让他们悟读.呦,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他们越读越有劲.这次教学的成功,让我领略了图画在语文课堂上的超凡魅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本来干瘪抽象的文字,通过"影"和"像",就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每一个汉字的神奇.此后,我就经常留意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能教会孩子更多的图画.除了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料图和课本中的插图,还有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图、教学学生学习生字书写时四肢做出相应形状的人体图和学生初读课文后为课文添补的插图.它们的出现都为语文课堂的生动趣味性浓浓地添上了一笔.  相似文献   

13.
诵读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关注的传统教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有待研究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多读,无非采用以下方式:在课前预习时诵读,课堂学习中带着教师的讲解再读,课下诵读并背诵。这样的方式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生动性,尤其是对于现代诗歌,我觉得对于诗歌教学,可从诵读入手,巧妙设计,把诵读权交给学生,用多形式的读带动诗歌的讲解,用反复的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元代医家邹铉对于养生颇有研究,曾著有《寿亲养老新书》一书,在书中,他总结了一套"十乐"养生经,值得倡导和借鉴. 读义理书 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和一些名流雅士都认为,读书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他把读书视为晚年养生要道,乐此不疲.所以,多读书,读"义理"好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让你变得更聪明,心情更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于“变学会为会学”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法指导被提到重要位置。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就是众多学法中最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基本方法。数学书也是书,是需要读的。由于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用于数学也许更恰当。如果指导学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读数学书,就能牢固“双基”,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相反,忽视读书环节,一味强调知识应用必然会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6.
重要声音     
《人才开发》2009,(6):56-56
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李长春: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贺国强:大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7.
读书这等事,并不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任务,也不是某书非读不可,有人觉得"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人长年不读书反觉得"简单即快乐"。人各有志,不必勉强,更何况读"闲书"。如果要板着面孔说你一定要读书,读某书,那不是好为人师过了头,就是  相似文献   

18.
“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毕业生在阅读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在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在学生的朗读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多读,重视积累,保障阅读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