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世纪向来被认为是科学发展的空白期。实际上,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和唯名论两种具有相互张力的思想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思想生态。唯实论继承了柏拉图的唯理主义,重视那个看不见的、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理性的世界,认为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别是需要数学。由于对理智的推崇,唯实论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对人类理智的积累与训练,发展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唯名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向对具体事物的经验与观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经验还原论的方法;同时,唯名论的基本立场使归纳逻辑得到重视;并且唯名论本身又成为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正> 量子力学中最尖锐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量子力学的实在性问题,即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到底是客观自在的微观实在本身,还是经过改变(尤其是经过主体作用后)的微观实在,这一问题的探索将十分有助于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一、量子力学的描述对象和观测对象量子力学之所以会提出实在性问题,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对象和所观测到的对象与一般科学不同。虽然其观测对象同一般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有实在性的客体,所不同的只在于  相似文献   

3.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课题,也是一个持续发生和发展着的课题。从古希腊的实体论与非实体论的分野到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从近代英法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对垒到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在之物”和“绝对理念”的对立;从新老实证主义的实在概念到人本主义哲学的反实在思潮;从形形色色的实在论、非实在论到内格尔的新自然主义和胡克的自然主义实在论纲要,从W·塞拉斯的科学实在论到普特南的趋同实在论和本格的科学唯物主义;从库恩的范式论到黑崎宏的日常实在论;从理查德·罗蒂的协同性实用主义到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化科学观等;无不反映这一课题在哲学论战史上的强劲生命力。因此今天深入探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这种争论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的发展始终隐含着人类思维发展的一对矛盾,即感性与理性,或者说个别与一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对矛盾,产生了哲学史上物本论与理念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执。德国古典哲学为解决人类思维的这一对矛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运而生的新的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是欧洲中世纪哲学战线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论战,是当时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列宁指出,这一争论“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5页)。它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对后来近代唯物论特别是英国唯物论经验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回避方法     
思想史上常有这种现象:一种持久的思想主题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中断和消失。例如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停顿、本体论问题在现代经验派哲学中的突然消失、人和环境论的中断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突然转向等等。思想史的这种中断和停顿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从方法上对这个历史之迷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史的视角,回顾古代中国、古希腊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皮尔斯的象似性观点以及洪堡特的理据论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但任意性是第一性的,在其共同作用下,支配着语言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必须超越局限,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类型论是罗素为解决逻辑悖论而构造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恶性循环原则为前提,其核心思想是不把类当实体看,其总体思想是任一函项必定属于一定的类型和阶。类型论提供了一种对悖论的统一的解决办法,其排除悖论的实质是把引起悖论的表达式归于“无意义”。类型论本身并不完善,引来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首先是可化归性公理,其次是恶性循环原则,引起争论的实质是在类的实在性问题上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对立。类型论尽管在总体上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它给逻辑和哲学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类型论是罗素为解决逻辑悖论而构造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恶性循环原则为前提,其核心思想是不把类当实体看,其总体思想是任一函项必定属于一定的类型和阶。类型论提供了一种对悖论的统一的解决办法,其排除悖论的实质是把引起悖论的表达式归于“无意义”。类型论本身并不完善,引来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首先是可化归性公理,其次是恶性循环原则,引起争论的实质是在类的实在性问题上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对立。类型论尽管在总体上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它给逻辑和哲学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0.
(一)正如人们通常指出的那样,与中国传统哲学相比较.西方传统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其哲学中的我与非我的对象世界的对立了。它在古希腊表现为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分歧,在中世纪表现为唯实论与唯名论的分歧;在近代又表现为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之间的分歧。而19世纪前夜的作为西方传统哲学辉煌总结的康德哲学的提出,既代表了西方哲人克服这一哲学分裂的巨大的努力,又以明白而彻底的二无论理论形式把这一哲学分裂推向了极致。但是,随着20世纪初由胡塞尔所开创的现代西方现象学运动的崛起,尤其是随着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的语境论进路及其问题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哲学是架起哲学与科学的桥梁,其目标是为解决科学哲学的传统进路面临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二元对立提供新的进路。语境论的进路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现有的语境论进路有四种:一是认识的语境论,二是语境实在论,三是语境经验主义,四是语境论的技能获得模型。前三种进路突出了语境分析法,第四种进路有可能为语境论的科学哲学框架的形成提供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机制。当科学哲学家基于科学家的认知技能获得过程来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形成与科学定律的提出时,就把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从过去只关注知识的来源与真理的问题,转化为通过规则的内化与超越而获得认知能力的问题;把规范性概念从过去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转化为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相伴随的不断建立新规范的一个动态过程,从而突出了对意会知识与技能性知识的研究,甚至形成一门知识学。  相似文献   

12.
达米特的研究纲领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赋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这种争论是关于所争议对象语言陈述意义的理论分歧,而不应当是本体论层面的纷争,由此对传统本体论进行了语言哲学的转化与消解。实在主义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和背后的古典逻辑二值原则,但它无法解释不可决语句的意义。达米特提出的反实在论以可断言条件取代真值条件、以直觉主义逻辑取代古典逻辑,解决了不可决语句的意义性问题,克服了实在论面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实在论是希兰科学诠释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和显著属性。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世界本体论,一方面赋予了科学活动的前理解,另一方面从定义上将科学实在论与知觉和现象学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奠基于知觉的视域实在论,回答了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的实在性判据;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的理论客体的实在化理论是科学诠释学实在论的核心,理论客体实在化的途径是阅读仪器文本以及由知觉呈现理论客体,实在化的条件是具身化主体的在场以及理论客体同时被理论和实践所负载。  相似文献   

14.
张盾 《文史哲》2005,1(6):138-143
认为马克思学说发展的本质是从哲学到科学(而且是实证科学)的知识类型转换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主张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是一种“实证科学”的观点尤其值得商榷。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始终是一个哲学观问题,而非知识观问题。马克思开创的新科学按其本质来说,乃是关于一种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全新哲学样式的全新理解,而绝非某种“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5.
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强调对科学进行操作性语言描述,认为科学知识是物质力量与人类力量相互博弈中瞬时突现的产物,进而自认为其科学观是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冲撞理论的确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的科学观框架,扩展了对实在论、不可通约性、客观性、相对性和整体论等传统科学哲学问题的认识。但是,冲撞理论过多地强调了科学实践中现实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超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江怡 《文史哲》2004,2(3):125-133
实在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当代英美哲学家讨论的一个核心内容。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无论是物理的对象还是概念的对象,无论是科学的对象还是常识的对象;对"实在"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更看重把实在论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哲学立场或思想背景,而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主张或理论观点;涉及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问题;带有明显的语言分析哲学特征。实在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立场的标签,它表明了一种对待认识对象和外在世界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实在论具有了贯穿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作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主线,而科学和理性本身就是对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学理质疑与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的深入展开,使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考据理路,但这种考据遭遇当代视界的挑战,即“经院哲学”式的研究缺乏当代审视的现实目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争议随之而来。本文认为,这种争议集中反映的问题恰恰印证马克思哲学并非冬烘遗老的“子曰诗云”,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语境中的实在层次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知识中,科学是公认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言的最好方式。为了解释显现于我们经验之中的现象,现代科学继承了古老哲学中现象与实在二分的运思方式。基于实在概念的三个层次或含义的划分,我们就能够清楚看到,科学理论中基于经验实在而悬设的理论实在同时也是对经验的超越,是人类力图在思维中把握本体实在的尝试。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理论实在会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而逐渐趋近本体实在,从而使“物自体”从不知变为可知。  相似文献   

19.
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敏  陈捷 《社会科学》2007,(11):174-181
本文讨论在哲学的意义上彻底界定真实的基础上,即坚持真实的不可复制的本质性特点,对长久以来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艺术与真实的关系、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现实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阐释。目的在于提高电影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调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愉 《河北学刊》2006,26(6):173-176
诉讼调解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蕴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民事诉讼调解经历了从一度过热到渐渐趋冷,然后又走向重兴的“U”字形过程。在这中间有许多可以认真总结的经验,也有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但从国际司法界的发展大势来讲,调解,即ADR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和接受。ADR即英文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的缩写,其字面意义为“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也可以根据其内容实质意译为“审判外纠纷解决方式”或“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法院外纠纷解决方式”等。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和摸索ADR的实践经验,原则是既将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引入民事诉讼程序,强调调解作为非诉讼解决纠纷方式的地位,同时又不使其偏离法治的轨道。当前,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在法理层面,诉讼调解一直是中国法学界和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各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化着人们的认识。应当说,理论探讨可能对司法实践产生影响,司法实践同样也会推动理论的发展,这或许正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