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人口区域分布与中国人口分布有极相似之处:东密西疏。这种不平衡的分布有它的规律性,必然性,靠单方面的人为的力量改变这种分布不均是困难的。这种人口的分布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认识到这种人口分布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才能正确引导川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所谓人口分布,就是指某一时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的居住情况。在我国,人口分布状况是很不平衡的,总的来说,是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决心把大西北变成我国新兴的工农业基地。人力不足,将是我们开发大西北所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改善我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83年党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大西北的战略设想。这是一个重大的预备部署。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并且在发展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大西北仅陕西省属中部,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在西部。建设大西北,势必出现对移民的需求量和可能性问题;研究分析移民大西北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青海省凭借自然资源的巨大优势,正面临一个实现跨越式突破和发展的战略机遇,但现实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矛盾、瓶颈、难题交织在一起,对青海省发展构成了极为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作为青海省发展的基础性战略——青海人口发展战略,它的设计和制定对青海省未来的发展道路和结果极为重要,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全国的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青海省人口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一是人口总量少,增速快;二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增长快;三是人口东密西疏,分布极不平衡;四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五是…  相似文献   

5.
移民西北,始于秦末,自张骞通西域之后才逐渐开展,但时行时辍,开发成效不大。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致力于东南国土的开发多,致力于西北国土的开发少,形成我国国土开发和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去年夏秋,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先后视察西北,强调开发大西北,将使之成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这是一个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为工具,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国2000年之人口分布,并在GIS支持下,直观显示了中国2000年人口密度图.研究表明,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仍保持东密西疏,东南部人口密中有疏,西北部人口疏中有密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占全国人口的91.19%,占国土面积的32.24%;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只有8.81%,面积占67.76%;在GIS工具帮助下,清楚界定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地区等若干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人口密集地区.研究认为,196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人口、经济不均衡性及重心变动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区域偏集依然严重,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人口一经济”间的契合度也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口重心移动与投资重心移动相背离的情况,这对近期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此,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人口、经济形势下,构建以“多中心集聚”为导向、“人的城镇化”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是未来进行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8.
未来经济开发和西北移民前景穆光宗一、世纪之交的大西北:一个辉煌的主题谈起天高云淡的大西北,给人直观的感受往往是“平沙万里无人烟”、“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者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边塞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上帝的弃地,一块沉睡的大陆。通常...  相似文献   

9.
1863~1884年是朝鲜人移居俄国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朝鲜移民有四个特点:分布集中,主要居住在南乌苏里地区;朝鲜移民的男女比例相当,人口能自然增长;朝鲜移民的职业以农民为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种地;国籍没有变,仍然是朝鲜国籍。这一时期俄国对朝鲜移民到来持欢迎态度,让其耕种一定的土地,并对一些困难的朝鲜家庭进行救助。俄国对朝鲜移民的这种态度主要是由滨海省缺少劳动力和朝鲜移民举家迁移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人口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我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情况,在地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是经济发达的人口稠密区,西部是有待开发的人口稀疏区,这是个客观存在。这种现状是否合理或应作怎样的调整,都涉及地区人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人口承载力的地区分布与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人口承载力的大小及分布深受其自然条件的影响,全省面积72.12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人口仅434万人,居全国第29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人,是我国一个较为典型的人口稀疏省份。通过对青海省人口承载力及其地区分布的定量系统研究,可使我们从青海省人口承载各潜力区承载力的大小及分布与其自然地理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人口承载力都有其独特存在的客观基础,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中国东部向西部移民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0.82亿人口。我国人口的分布各地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是人口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自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移民社区计生管理的探讨○白建明韦惠兰扶贫开发式移民的移民管理和移民社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当中,计生管理是较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作为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扶贫开发式移民旨在协调人口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促使经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些同志在研究过剩人口问题时,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过剩人口叫做“生产力压迫人口”型过剩人口,把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剩人口称作“人口压迫生产力”型过剩人口。这种划分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强迫移民》一文中的论述。马克思在该文中指出:“现在(指资本主义社会——作者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①。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环境·农业·移民·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开发西北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学者以地广人稀、人口合理布局和开发需要为由而主张移民西北。对此,笔者曾在《西北的环境与移民》一文中作过如下分析。首先,运用“相对生存空间”的概念,对西北环境作了“地广而患其狭,人少而患之多”的评价;其次,以交通运输的现状和地理环境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限制为据,论证了西北粮食自给的必要性。并概略匡算了西北的环境容量;再次,通过对西北人口分布以及与这  相似文献   

16.
张治国 《西北人口》2001,(3):55-56,,54,
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就这一人口分布特点提出了促进该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世纪工程,也是中国当代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库移民。由理论工作者与实践部门的技术工作者共同合作的《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首次从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的关系出发,对三峡库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对库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人口容量,移民人口群体状况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水库移民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促进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条件;提出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思路与对策。与国内外已公开出版的同类专著相比,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依据1982年甘肃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人口分布和密度、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城镇分布三个问题。一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数量,一般以“人/平方公里”来表示。这是人口地理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和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1982年7月1日,甘肃全省总人口为19,569,261人,比1949年的968万多人增加了一倍。全省人口密度为43.1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05人/平方公里)的一半。但省内各地县人口密度不平衡,有的还相差颇大。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地区国土开发中的移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振兴青海国民经济,对于大规模的开拓青海,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转移到大西北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建设重点的逐步西移,柴达木将成为开发建设青海的桥头堡。本文拟就柴达木地区国土开发中的移民问题发表一些粗浅见解,和大家一起研究。  相似文献   

20.
谢颜 《人口学刊》2022,(4):29-38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规模较大的人口流动,清末以来的农民流向东北即“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大规模移民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高潮,本文以1912-1931年东北地区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大量的史料考证还原东北地区农民流动的概况。通过分析这一阶段东北地区移民的规模、人口结构、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人口特征描绘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移民的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历史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价格、交通条件、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人口迁徙的原因,民国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人口迁徙。东北地区农民流动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种植结构的变化,为东北地区成为我国著名的“大粮仓”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人口迁徙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