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于春秋大变革时代的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为什么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文章从儒学的演进脉络上考察其包容性、主体性和不断更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儒学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儒学伦理传统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使命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儒学伦理传统的核心价值,并认为儒学伦理传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源泉和根基。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建构对内足以形成一种凝聚力,对外足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陈正夫、何植靖教授的新著《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系统回顾与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对“文化热”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出版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共23万字。作者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孔子与孔子思想,全面回顾了儒学形成、演变的历史,客观评述了现代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义否定利,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重视民利。  相似文献   

5.
6.
孔子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斯大林论民族,认为一个民族不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而且还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华民族确实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有其经济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其与社会教育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这种“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诞辰254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江西高校孔子文化教育思想讨论会于10月24至25日在江西大学召开。来自全省10多所高校的近5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专著1部,论文40篇。  相似文献   

8.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历史上儒学是靠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来发挥文化整合作用,以便进行文化传承的。改革开放以后,当现代化事业进展到不能不触及制度、精神思想和文化层面的时候,我们就再次遇到儒学转型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价值观,连同政治制度和社会,确实需要一次花大气力的整合。整合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通过整合在实践中重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便纠正以往在"制度变革与思想演变之间的错位"。这已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关口。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文化无疑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整合中居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一文化融合模式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吸收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对自身的形式和义理进行现代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有 10 0余年 (特别是近 2 0余年的改革开放 ) ,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中的负面的、反现代性的因素依然存在着 ,甚至在有些方面支配性地存在着。在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国际、国内背景下 ,中国人若不在思想观念方面来一个现代性的转型 ,要想迅速提升综合国力 ,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的 ,就几乎不可能。这就不能不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 ,不能不涉及如何构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因此 ,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的某些根本观念、基本价值取向和主导性思维方式等进行分析 ,倡导现代思维和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1.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儒学思想文化是在始终保持自身独立性,不断吸收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包括佛道思想,西域、中亚以及西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思想文化虽产生并发展于封建社会,但不等于封建思想文化。它所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有其合理成分,对维系社会秩序,和协人际关系,有一定作用。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否含有人权思想存在两种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具有人权思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孔子根本不可能具有人权思想。笔者认为,孔子在保障君权、宗法等级的前提下关注到人们的生活、教育及安全,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带有人权色彩的观点如“爱人”等,但和人权思想相比是不彻底不完全的,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教育思想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几个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八八四年秋天中法战争之际,出版了一部洋务文集——《敦怀堂洋务丛钞》,编者是曾以批评洋务活动“遗其体而求其用”受到郑观应称道的张树声1。这部文集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注意,与其说是由于它收入了一些洋务派的论说,毋宁说是由于它还包括《太公阴符经解》、《孙子九地篇》和《火攻备要》等古代兵书。列作《丛钞》第一种的是同年夏天在上海刊行的朱克敬《柔远新书》,这  相似文献   

16.
民本主义、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三个代表的本质归结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又是时代的创新。力图从"三个代表"本质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来论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论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塑造为书写的圣人和教育家,他其实是保留在华夏书写文明中的口传文化最后的大圣人。《论语》绝非孔子“著作”,而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述而不作”的信条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口传文化价值观。孔子对音乐和诗歌的极度偏爱与推崇都体现着他与远古“圣”观念的契合之处。作为对话录的《论语》是口传文化的学习方略和“圣”的人格境界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儒学的基本素质出发,结合古代中国的国情,并通过与中国其他学术派别的对比,可以将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一,儒学的思想内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特点,切合从普通民众到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其二,儒学具有宽容开放的胸怀,善于学习、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能够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合时代发展;其三,儒家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从而得以在逆境中一次次崛起;其四,儒学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儒学的流传范围,加深了儒学的社会实践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仅就对孔子、儒学的评论,及其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影响,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欢迎批评。 对孔子、儒学的基本评价 对孔子、儒学的分析和评价,过去就存在分歧,加之“四人帮”一搅,问题更复杂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思想和理论,其正确与否,都自身不能证明自身,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