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技成果二重性与科学家社会伦理责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二重性问题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科技的价值是非中性的,科学家在进行科技活动时必须受到伦理的约束.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要增强伦理意识,履行相应的责任,用科学良心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它到底给人类造福还是致祸,"行善"或者"威慑"完全取决于人,尤其取决于主导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不仅仅关乎于他个人事业的是非成败,还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祸福。因此,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用人文精神武装科学家的头脑极为重要。从科学发展观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对当代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应包容以下三种:哲学的人文精神、道德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的人文精神。哲学的人文精神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道德的人文精神规范了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为人类造福;艺术的人文精神滋养科学家的灵魂,使其在臻美追求中洞见真理,彻悟道德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科学时代对默顿规范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 ,科学逐渐从小科学时代过渡到了大科学时代 ,与此同时 ,默顿规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认为 ,默顿规范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它的精神内核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主要是指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对科学的社会后果予以关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科学家伦理责任缺失的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第一,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第二,误用或滥用科技成果。科学家伦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一方面,科学家本人主动承担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对于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现实约束。这两方面都有着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价值中性(Value neutrality of science)问题,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早就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有人认为,科学价值中性指科学活动在道德方面和社会方面是不受价值约束的(Value-free)。科学寻求自然规律,这些规律不管其发现者的国籍、种族、宗教或阶级地位,都是可靠的。虽然科学由于一系列的、对从未得到的客观真理的逼近而进展,但科学定律和事实具有不可改变的质。无论谁作测量光速的实验,光速都是相同的。正因为情况如此,虽然社会对科学的运用可以有善恶,但科学家只是一个标准的公民,并不对这些使用负有责任。科学的两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科技界和教育界共同的责任。知识与价值是理解科学家参与中小理科课程标准制定作用的两个核心要素;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制定的作用在知识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制定,倾向于代表学术精英教育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作为主要信息源,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互联网则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了更为开放便捷的平台.本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学家发放问卷,深入探索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学家更倾向于在网上向公众单向传递知识,与公众互动交流意愿较低.其传播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公平以及感知公众知识缺乏显著影响科学家的在线科学传播意愿,而性别、年龄、职业发展阶段、所属学科、感知网络媒体的影响及感知网络媒体的报道缺陷对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把库恩的“范式”( Paradigm)看作是一个介于科学共同体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独立系统 ,并通过分析“范式”中各结构层对共同体成员的心理价值的建构与主导、对科学活动行为方式的规范与示范作用 ,揭示了“范式”在科学成为科学的同时使科学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这一隐含的文化涵义。进而说明 ,科学其实就是主体的人用“范式”观察解释自然 ,并籍此使自身不断完善的一个文化的、认知的、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中国科学家个人化的科普行为值得关注.通过建构基于计 划行为理论的概念模型,文章探讨了中国科学家在疫情突发时的应急传播意愿及其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科普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学 辟谣行为意愿;基于中国特殊背景提出的变量———感知机构支持能够影响科学家对于科普 的态度与感知行为收益,然而感知机构支持与感知行为收益都无法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普 行为意愿.由结果可知,中国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强组织性特征以及在危 机情境之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时,研究也揭示了 “科学传播”向“知识表达”的转变趋势, 并阐释了这种转变在未来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科学伦理学的概念、科学与伦理学的区别及相互作用以及科学中的道德要素或伦理规范。认为科学家在道德上理应是社会比较优秀的阶层。对科学家的道德规范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再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对科学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化,不能仅仅把自然科学视为科学,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科学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非人文性的科学性。文学理论和自然科学共同追求着科学精神。文学理论的特殊性在于它与文化价值判断具有内在的生命关联。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还必须正视和努力打破18、19世纪实证科学和由此形成的科学主义传统、机械世界观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2.
“人权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由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派别。他们揭露和批判在国民党训政之下,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现状,主张国家的功用和目的在于保障人权。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民主政治,用约法或宪法来约束、规范政府行为,最终建立一个个人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充分实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自科学建制化以来,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的演绎。科学家角色由传统的单一“学院科学家”转变为包括学院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和政府科学家等多元角色样态的“后学院科学家”。随着科学活动与社会因素的深度交织,不同类型科学家的角色定位面临角色错位与异化、科学场域与社会场域“越界”、角色定位制度保障不健全、公众对科学家角色误读等诸多问题和困境,从促进科学共同体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健全科学家角色协调协作机制、构建具有实践针对性的科学伦理规范体系、推进科学教育和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等多重维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根源及应对之策,对促进“后学院科学家”发挥角色功能、优化科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世纪,自然科学知识的迅速扩展使科学分科加快,以至无人能追随科学整体的发展,科学家只得关注于树木而忽视森林,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局面逐渐形成。现今大多数自然科学家不加思索地接受科学关于自然因果律的已有知识,不关心形而上学。不过,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关注科学哲学的讨论,他们不主动参加讨论,主要是因为遵从科学界严谨的要求,尽量不对外专业的议题发表不成熟看法吧。  相似文献   

15.
基因技术负荷价值的使用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必须进行规范。道德和法律是规范基因技术使用的两种途径,两者的软约束和硬约束相辅相成;公共监督机构的强大监督则能让道德和法律对基因技术使用的规范作用更好地发挥。认清基因技术的价值负荷,建立基因技术使用的规范必能较好地规避基因技术产生的负效应,使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6.
思维研究的目的是思维科学家建构和追求的展开思维研究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包括科学目的与价值目的两方面。思维研究的科学目的,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的思维科学的科学目的。思维研究的价值目的,是思维科学家追求和所创思维科学应然具有的、以促进人的良性自觉为核心价值的价值目的。思维科学的价值是思维科学家在实现其科学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在统一所用基础文化和文献的既有价值的前提下,在自己意志力的支持下,站在广阔的世界立场上,把自己的人格、智能、意向、认识、审美倾向、情感等凝聚在揭示思维的研究过程中,从而赋予所创思维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恩斯特·马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哲人科学家,他的思想直接导致了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实证论)。文章立足于对马赫原著的研究和对现实背景的考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赫社会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科学主义、无神论和教育思想。像马赫这样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上有重大建树,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充满关爱,从而成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者和缔造者。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科学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我国的科学道德建设,以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必须做到:明确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建立科学研究的伦理约束机制;弘扬科学精神,营造有利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管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提供科学道德建设的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19.
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后,默顿和库恩也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共同体"的模式,但都主张科学家是唯一的构成人群.但科学共同体并非必为"科学家共同体",而公众科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共同体出现了模式转向——由公众与科学家共同构成且基于共同研究而非共同职业或共同学科的科学共同体.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也已不适宜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气质的规范之一.这意味着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可能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20.
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后,默顿和库恩也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共同体"的模式,但都主张科学家是唯一的构成人群.但科学共同体并非必为"科学家共同体",而公众科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共同体出现了模式转向——由公众与科学家共同构成且基于共同研究而非共同职业或共同学科的科学共同体.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也已不适宜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气质的规范之一.这意味着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可能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