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学术名词。它的出现为民俗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同时也影响并重构了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记忆。在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方政府、学者、民众形成了三股力量,地方政府通过文化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政治经济资源,重构地域文化记忆;学者积极参与并推动非遗保护,他们重视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追求文化记忆保护的完整性与文化本真性,另外由于理论知识体系与地方知识系统不对接,会将一些地方文化经验屏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系统之外;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实践者,他们因为文化身份与文化角色不同,可以分为传承人与普通民众,传承人是地方文化记忆传承的灵魂人物,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改变了文化身份,对地域文化建设会有一定影响,但地方知识话语很难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普通民众而言,则在文化我者/他者之间变换不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特殊性,希望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观照到不同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在阐述陕西省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之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给出了整合研究的具体路径: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规划、开发现有文物遗迹;组织有关专家整理、修复、校注珍贵古籍;普查省内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宣传,培育有代表性的地域精神文化产品等。  相似文献   

3.
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4.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科研、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对其保护性开发研究势在必行。金城兰州是甘肃省会、丝绸之路重镇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发工作还很薄弱。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加快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舞台化展演力度等对策和措施,弘扬和发展兰州及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在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冲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传承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受到前所末有的挑战.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功能分析,它具有文化认同、沟通、审美等功能,但在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受到冲击,只有利用文化符号规律能更好地传承与利用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客家文化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为媒介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文字方言艺术为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语言表达、语言文字习俗等。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地域方言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系,应将其单独归为一类。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内部各层级及小类的交融性、影响与表现地域文化的广泛深刻性、地域方言与文学艺术的协同流变性等特点,重视其保护与利用,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应设立合理可行的评选标准,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对其作全面记录、整理汇总;同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与保证,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展演与宣传教育规划,定期进行特色方言点调查,树立传承人的典型形象,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广开遗产保护的财源渠道,加强国际间、地区间语言文学类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规划。  相似文献   

9.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今日京津冀文化圈源头的冀文化是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区域文化的渊源和载体。冀域文化圈内发掘的大量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原始族群的大量活动遗迹表明冀文化的产生源于华夏族群的长期共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及长期的繁荣为冀文化的研究以及挖掘冀文化的贡献,对探讨京津冀区域文化特征提供了可靠资源。  相似文献   

12.
古代延庆作为辽金以来封建帝王北上的必经之地,境内现存大量"御道文化"及相关历史遗迹。"御道文化"内涵丰富且形式表现多样,是延庆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御道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可为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当代文化的根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宝鸡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省级以上文物近百处。城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激烈的经济竞争等给古陈仓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挑战,古陈仓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威胁。对古陈仓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性保护研究,使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为宝鸡现代化发展再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应当还原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真实面目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前童古镇是一座蕴含浓郁文化古韵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挖掘前童古镇的文化遗存、塔山童氏的宗族历史以及前童古镇的人文风俗,认为前童古镇的文化主脉为“崇文重义”,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台州的地域文化、童氏的宗族文化影响而形成,并对前童古镇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民族地区著名古镇文化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古朴的历史遗迹及不可再生的地方民族特色,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保护好贵州民族地区原生态古镇文化资源是开发建设贵州民族地区古镇旅游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开发建设应该在保持古镇原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利用贵州古镇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要提升城市的品位,关键在于把握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迹,凸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挖掘城市的地域特点,凸现城市的地域风格,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精心刻画城市形象是打造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女性美容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物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容颜审美活动的有关记载出发,勾勒了中国女性美容习俗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蕴涵其中的美学特征,阐释了古代女性对于容颜美的审美观念,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9.
夜郎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郎文化作为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具有世界级的品牌性与经济价值性。本文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对如何开发夜郎文化、打造文化经济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作出了一些理性思考。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夜郎文化开发进行准确定位;确立互利共享的开放性战略思维,共同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品牌;着眼长远发展,确保夜郎文化开发对新晃经济社会的持续影响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系统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在协同变化探索中形成了新的有序结构,形成了远离平衡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另一个方面启示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策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