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云武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65-72,157,158
本文在明确我国社区内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是相互促进、相互培育的关系,但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的关系存在差异;(2)作为整体变量,个体资本对于精神健康不产生显著影响,但它通过促进集体资本的建立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集体资本则无需借助个体资本,而是直接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3)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不同。最后,本文就研究发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已有研究的异同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续的文明,原因之一是维系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其价值始终坚持两个向度的统一,即坚持有利于整体的生存发展与有利于个体的发展的统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继续坚持中华民族精神整体性和个体性价值两个向度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两个向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4.
主体性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重视自身的个别存在,使人的个体性高扬,然而主体性的张扬又使人的个体性消解,对个体性的迷恋使后现代理论要铲除主体性,但离开主体性的个体性是让人怀疑的,从而“互主体性”论者提出每个人与他人都是“互为主体”,作为个人的原初性规定,每个人天生能够重视他人作为主体的生命,从而抹平了个体性被压迫的问题。但“互主体性”理论缺乏“主客”关系,也同样不能保障人的个体性的实现。本文认为,个体性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个体性内涵的确定,它应该是以往人类历吏生活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休闲对于个人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休闲方式分为不同类型,利用CGSS 2010年城市部分的问卷和数据,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不同休闲方式对精神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娱乐锻炼型、社交型休闲方式对精神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其中社交型休闲方式的作用更强;休闲方式部分通过精神健康这个中介变量而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刘芳 《东岳论丛》2019,40(11):183-190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居民体质健康情况,经过不懈努力,农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快速提升,但是相应的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却没有同步提升,从而产生"健康堕距"问题。农村居民"健康堕距"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多层次协作机制不畅、农村健康医疗环境不优及个人健康意识不强等方面。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阻碍农村居民体质健康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村居民健康事业的继续发展,因此应着重从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政策体系、提升协同治理能力、提升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健康习惯和强化医疗水平提升惠农水平入手,解决好农村居民"健康堕距"问题。  相似文献   

7.
面对《共产党宣言》"过时论"的误读,"精神与资本"的关系问题成为回应质疑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从"物质利益困惑"中提炼出资本对精神的"规训"本质,然后在一系列文本中逐渐展示了这个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他直接用无产阶级精神来批判资本,从而完成了共产主义的精神使命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周超 《江汉论坛》2004,(12):63-65
现代合理性理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假定科学有一个既定不变的目的,科学合理性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企图找到科学知识的绝对起点和可靠的科学方法来建立一条通向真理的光明大道,科学合理性就在于遵守这些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选择标准。本文试图从对科学目的合理性、科学集体的性质分析研究着手,用科学实践的集体性来重新说明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10.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11.
知识社会学是专门研究思想、文化、意识和精神等问题的社会科学.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精神资本的渊源、特性和运行理路,剖析了精神资本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并论述了精神资本的当代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生产力,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新范式,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瑰宝.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精神资本现状的基础上,探寻了精神资本建设和积累的路径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践行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理解容易出现偏颇,如一些人在理解“以人为本”时仅仅强调人的整体性而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强调人的整体性无可厚非,但忽视人的个体性则贻害无穷。本文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强调“以人为本”应注重人的个体性,并进而提出加强个体关怀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需要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人不断传扬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全方位的美德倡导播撒,是个体展示的最佳环境和前提,同时又是个体展示的机遇。但社会展示只是一个形式和要求,社会展示要通过一个个个体展示落到实处,个体性展示才是具体可视和可操作性的,是社会展示的承载,没有这个承载,社会弘扬与展示只是一个空壳,无根无基。由此,强化个体性展示,对个体性展示提出更高更具体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与践行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人是近代西方哲学阐释的主题,而从理性视角确立个体性原则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笛卡尔从主体入手,以倡导理性为主,开启了人们对个体性问题认识的端绪;斯宾诺莎以人之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目标,彰显了个体自由重要性;菜布尼茨把人视为独立单子,以自我和谐视为个体性主要特征.三位哲人从不同视域展示了近代西方哲学个体性之特征,个体性的觉醒与高扬为人类深刻认识自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的新范式:精神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既取决于物质资源也取决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受精神的支配与控制,因此,精神资本被看作为表征人的行为因素的变量,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统筹了政治、文化等因素.精神资本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水平上.精神产品与人的内在价值观念都属于精神资本的范畴,精神资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要素,还是经济增长的动因,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实现集体理性、提高经济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资本约束广义上包括监管资本约束和经济资本约束。监管资本是按监管当局的要求计算的资本,经济资本则是单纯由市场因素影响和银行自身发展所决定的,为弥补非预期损失需要配置的银行资本。当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陷入了资本困境。这就要求银行合理调整资本战略,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顾慧君 《理论界》2010,(9):186-188
本文试图通过社区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上的不同与差异对于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以社区空间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聚集过程。本文从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中,从理论上梳理和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功能"解释与"意义"解释两个基本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意义上加深人们对于空间如何影响社会资本聚集过程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理解,在实际意义上也对于社区设计以及社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个体性的价值实现与普遍性的原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今人所理解的个体性,基本上是西方义的原子式个体。西方传统哲学以认知的态度来看待道德和人的问题。这种态度所导致的个性、自我的抽象私人性和感性化,造成了对个性之真实性、独立性的抹杀。儒家的思想与这种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强调“分殊”与“理一”的两极相通,在个体存有之内在性、独特性自身转变的敞开性和“通”性中达成社会及宇宙整体的和谐,这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在人格成就上,儒家强调“独”。“独”是人的存在之充分的个性化和内在化。这立于“独”的人格成就,乃经历着自我之一系列的精神气质的创造性转化(变化气质),由此构成一向着他人、它物及整个世界完全敞开的开放系统(形善于外)。这使儒家所理解的人既具有不同流俗的鲜明个性,又不陷于私人性的不可交通之深渊,表现出一种独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水平转型过渡已成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实质是生物医学范围由单一生理疾病扩大到精神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与社会问题,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范围横向或水平性扩展。同时,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战略升级,实质是生物医学模式由平面性生理疾病升级为立体性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医学模式,精髓是生物医学模式纵向或垂直性结构分化。中国精神心理健康已成重大社会问题,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精神心理健康角度,简要论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精神与全民资本增殖理念的觉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财富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仇恨,总认为“为富不仁”,甚至视“财富为万恶之源”。这种几千年农耕社会遗留的小农经济观念,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计划经济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同样也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培植全民的财富积累和资本增殖的理念,有赖于创造适合企业家创业和大显身手的环境和土壤,有赖于千千万万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