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立群 《东岳论丛》2001,22(2):118-122
对于文章和言语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并取得极为丰富的成果 ,历代文论便是这些成果最为集中的体现。语文是一个不封闭的永远处于运动发展状态的人文工具体系 ,推动这个运动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语体 (言语 )与文体 (文章 )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语文革命的语文改革运动往往是伴随着思想文化革命发生的 ,这样的语文革命在古代和近代各有一次 :一次是公元九世纪上半叶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另一次是五四时期以建设白话文体为宗旨的近代语文革命  相似文献   

2.
杜慧 《人文杂志》2015,(1):90-96
自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开始力倡"建设",努力于由前之"革命"变向为"建设"的历史转折。各种建设思潮顺势涌现,逐渐凝聚为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以建设为朝向的历史帷幕渐次开启。期间,官方机构、社会精英及社会团体都曾进行过种种心智和行动上的探索与努力。回顾与反思民国建设从思潮到事功的演进历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能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20世纪中国的伟大革命先后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两个理论,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八大"标志着全面建设时代的开始与革命时代胜利结束的历史转向。以建设为主题的时代转换也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从1957年开始,毛泽东重新思考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并逐步提出和强化"不断革命"的思想。进入60年代后,整个局势的演进更执着地趋向于"革命",以建设为主题的思想逐步趋于弱化。"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时受到"革命运动"的消解。"以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或时代的真正到来,还须假以时日。  相似文献   

5.
民初国会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同盟会的主要革命纲领。1905年同盟会成立宣言,把“建立民国”曾具体概括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就是宣布把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议会制度,作为革命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和创造。七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过去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由于重视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结果,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和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是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最终夺取革命事业的胜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政党组织建设思想是其政治学说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所从事的政治斗争无论成败都总是和革命政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处在中国近代社会急遽变革的历史潮头,他及时地将政党这一近代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纳入革命斗争和国家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民国史研究已渐成学术研究的热点,而民国思想史研究是民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国思想史,我们不能不对民国思想史的特点有一些了解。一民国思想史具有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民国政治史的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种思想文化并存。1840年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比较单一。1840年后,由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一的思想文化的存在格局被打破,除原有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外,又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本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20世纪初,随…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中的社会公德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以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传统国民性格中的 弱点集中表现为公德缺失,改造国民性的重点是促使社会公德的普遍养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冲破传统封建礼教。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 造了民众心理基础:同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亦可以从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社会公德思想中 汲取有益的价值养分。  相似文献   

10.
论陈范     
陈范在苏报案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因此一度成名,也因此家破人亡。陈范原本无革命思想,因误信"假孙中山"被卷进苏报案。苏报案后,陈范也依然比较低调,民国成立后也不以功臣自居,生活依旧困顿潦倒。本文试图展示近代上海一个末路文人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处于大动荡、大转变的过渡社会,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都直接间接地产生于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这一时期的国情,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根本问题。不言而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过程、特点、基本矛盾等,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国情和历史特点、规律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其所以划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两大阶段,正是以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本依据。 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是不断研究认识中国国情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但是,在中国革命的斗争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凡是注重研究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革命建设就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一批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杰出人士,用不同的思想和实践方式,去寻求和探索振兴中国农村之路。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经验,他们的乡村建设的成就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孤军派"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界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以福建籍学人为核心,因留日学生、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学缘、业缘关系而聚合.最初,他们坚持法律至上的立场,主张维护"法统"而反对革命.民国宪政结构的瓦解,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终于使"孤军派"皈依革命.走完了"以护法始以革命终"的思路历程.而围绕革命性质与革命之道,他们与共产党人展开了革命话语权的竞争."孤军派"的分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分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民元时期孙中山银行建设思想初探袁新琳(河南省物资学校)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最进步的经济思想之一。这个先进的思想体系包含丰富的银行建设思想。尤其是民元时期,孙中山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对银行建设高度重视,亲自实践,既推进了自身金融思想的发展,也在...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术》2007,(4)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问题,而是从革命前法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为什么在法国大革命中,这种"积极参与"的近代公民意识发展到一个顶峰。即法国人的公民意识是由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唤醒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影响下产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启蒙思想孕育成为一种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韩英军 《天府新论》2005,1(1):109-112
民权以近代权利思想为中心 ,标志着政治斗争的话语权。中国近代民权批判君权、专制的统治合法性 ,突破民本走向民主 ,由渐进改良走向激进革命 ,直到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民权。民权与国权紧密相关。民权的可行性由革命所推动 ,以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进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政治纪念源起于西方。为探寻中国本土化现代政治纪念的策略,选取晚清至民国期间近代中国革命纪念制度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由于政治转型过程中各因素转变的非同步性,近代中国革命纪念的建构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近代中国革命纪念经历了酵素酝酿、边缘突破、深层迂回与规范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理念、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建构策略都有所不同。可以说,近代中国革命纪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个从中心到边缘再到中心的复杂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和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为形态的无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观。它的所有基本论点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无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理论创造。这一创造不仅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引上了新民主主义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如何筹集大量的资本是中国工业化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利用外资一直是民国学者讨论的热点,他们全面讨论了利用外资的利弊,对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做了比较分析。与民国之前的资本筹集思想相比,这一时期更多注重国内资本的筹集,主张学习苏联吃苦节约的精神与做法。对民国时期建设资本筹集思想的回顾,可为当代工业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权与国权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语境中,民权与国权的内涵不同,民权与国权之争论及变奏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末民初,围绕政体设计,由民权与国权孰为优先的争论到国权至上、以民权提振国权的国家主义狂飙,再到民国初期民权派与国权派的激烈交锋,展现了民权与国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彰显出后发国家民主转型与国家发展的内在深刻矛盾。对清末民初民权与国权争论的三个重要阶段的思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阐释,有利于深入理解这些争论的思想实质及近代政治转型面临的特殊困难,也为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