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磅礴进程、一项恢弘工程和一种复杂结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在民族地区将更为凸显。适应于变迁,民族研究将跟进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性的转型、聚力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略、追踪民族因素的流变等诸多议题。现代化将深刻改变民族进程与民族社会结构,而历时性研究、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将使得议题纷繁多彩。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旅游发展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带来的影响、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实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传统既包括历代王朝对民族地区的法律调控及政策、民族政权制定的法律规范、无文字民族的习惯法等静态内容,又涵盖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与现代化等动态内容,是源于过去、融合现在、影响未来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三次民族大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主动继受和吸纳中原法律文化的思想、制度和经验,并结合本民族特点作出变通与创新,为中华法系注入了活力。当下少数民族正逐渐由前现代的熟人社会走向现代的法治社会,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传统现代化不可避免。考察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传统的起源与流变,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边陲 ,经济落后 ,工业化程度低 ;加上观念滞后、生态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现代化进程步履迟缓 ,但又显得格外迫切。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一现实 ,加快工业发展 ,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了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将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物权的激励功能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 ,要进行技术创新 ,就需要完善的物权制度 ;充分发挥物权的激励功能 ,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现代化的适应程度已经客观地成了衡量不同民族生活方式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当代中国的大地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不论是城市职工还是农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是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逻辑起点。同时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制度的变迁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是我们理解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线索。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社会逐渐解体、农牧民阶级逐渐消逝的过程。那么,作为传统社会主体的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在完成这种消灭自身的痛苦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生存理性,这是许多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一度忽略或者不愿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少数民族团结和谐的根本内容。然而,民族地区现代社会治理的现状令人堪忧,普遍面临着方针政策落实难、与百姓沟通交流难以及工作开展落实难等多种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构建和谐、多样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网络的演变是透视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窗口。基于对桂西北仫佬族地区家族、村落、市场三重圈层关系的考察,发现社会流动、现代文明以及媒介技术加剧了“原生”社会网络的式微与重塑,由亲缘、地缘构成的关系网络和互助体系日趋松弛,呈现出时空延续、非地域化、市场化等特征。在民族地区迈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重塑仫佬族新社会网络的“根”与“魂”,将“原生”社会网络的重塑与新社会网络的构建并行并重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层面自上而下设置并实施的村居法律顾问制度,较大程度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法治化与现代化水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但源于该制度设置的过分一体化及运行的过度行政化,致使其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制度的社会功效和法律功效远未充分激发。借助少数民族地区村寨传统社会组织、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求得村居法律顾问制度与少数民族村寨本土法治资源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方可形成制度合力,方可保障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更契合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实际,进而激发该制度的全部功效,实现其设置初衷。  相似文献   

12.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与一般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在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和制度规范对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规定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给制度变迁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非正式制度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进行改革和创新时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和相关的特殊问题;实施机制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注意理顺两个行政系统的职能分工、理顺教育行政系统内部的职能分工,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规范对象的特殊性则要求处理好“民族学校”和一般学校两类学校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中培养了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少数民族干部治理阶层。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顺利实现了民族地区政治制度的变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制度化和法制化;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和支撑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体自身利益的表达和国家方略在民族地区的实施,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与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国家与民族地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在畲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际上是要实施一场旨在改变畲族贫穷落后面貌,从而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指导性的经济文化变迁".众所周知,在任何民族中实施的任何变迁计划,要达到使该民族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都须以该民族的社会实际和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点来进行.无数的民族文化变迁史例告诉我们,脱离本族族情,忽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良好衔接,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模式,最终只能导致经济文化的畸形发展,欲速而不达.因而,如何使畲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间克服冲突,良好衔接,协调发展,就成了畲族研究领域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它推动着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律体系;它指导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当前,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步伐,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筹民族地区现代化,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钟艳萍 《民族论坛》2013,(3X):16-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它推动着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律体系;它指导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当前,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步伐,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筹民族地区现代化,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特征与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现代化是当前民族社会变迁的方向。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理性化、科学化、专业化等构成了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而其主要特征则表现为迟发性、外生性、模仿性、不平衡性、紧迫性、艰巨性等几个方面。现代化是工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是整体的结构性变迁 ,所有国家与民族都将在现代化中重塑自我 ,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制约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尽一切办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和国家扶持以外,东部非民族地区的大力援助必不可少。在我国,保障东部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援助的重要制度就是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制度。它在发挥较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故加强对这一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年 《世界民族》2001,(6):31-35
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相处之道是十分必要的.在过去几十年中,现代化运动是最显著的社会文化变迁.现代化运动是由现代化理论引导的.但人们发现,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忽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各民族、各文化相处时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