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庸言》看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尤善于以其如椽之笔,从事宣传,鼓吹改良主义。他一生创办了多种报刊,时人称为“报界之大总统”。民初他从日本回国后即在天津办起了《庸言》杂志,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本文拟就梁启超与《庸言》的关系作些剖析,或许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研究不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2.
高远 《北方论丛》2012,(2):77-81
清初学人改补《宋史》,不仅是《宋史》文本问题,也是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在此过程中,蒙元之代宋与清之灭明历史情境的相似及清廷的政治导向,使清初学人对宋代一史之"借",基于"类"之似,即以"类似"而作,对"宋亡"之为"明亡"的追论。此类改补《宋史》群体,其目的是借助修史表达自身的诉求,从而为自己在易代后的文化秩序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有的逐渐消亡,有的则融入了政府倡导的新文化秩序中,共同构成了清王朝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3.
华云刚 《船山学刊》2019,(4):96-102
《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郭象解读《天下》篇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对此篇缺少关注。自宋林希逸、明潘基庆以来,学界逐渐重视《天下》篇作为《庄子》之序,具有总结全书的作用。晚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以及《庄子》研究的发展变迁,学术界注重挖掘《天下》总结先秦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该篇在庄子学术史乃至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天下》篇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学术史阶段:战国至宋代的低潮沉寂期,明清的复苏期,以及近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也正是《天下》篇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 王船山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又是杰出的史论家和爱国主义者.史论是船山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论史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对历代的兴替、存亡、得失的总结,作为“求治之资”。所以他的史论,往往就是他的政论,真实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在论史时曾经批判过“孤秦”和“陋宋”,特别是指责宋代统治者,因“陋”而使国敝,先陷于女真,终亡于蒙古,溃决了“华夷之大防”。显然,这是他联系到当时明亡于清的现实,有感而发。本文拟从他在《宋论》中提出的关于“陋宋”的观点,作一些考察,进而对他的政治思想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5.
一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过。札记“实一种困知勉行工夫,其所以能绵密深入而有创获者颇恃此,而今亡矣!”但到七十年代末,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就发表了札记体的文学批评巨著——《管锥编》。钱氏之选用札记体这  相似文献   

6.
<正>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对现存的《尹文子》,多数学者沿袭宋、明以来的辩伪结论,并从书中挑出种种"破绽",论证其确系伪书,致使学界对之少有问津者.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此书不伪,至于非伪的理由,则有《尹文子辨析》一文论列,此不赘述.本文仅就《尹文子》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历史常常是这样:思想、学说一旦吸引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能够产生改天换地的力量。整整一百年以前,“社会主义”在中国近代的两位历史巨人的思想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一个是主张在中国走君主立宪道路的梁启超,1903年2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7号上发表了《中国之社会主义》的文章。他认为,“社会主义者,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也,概括其最要主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梁启超按照当时用中学会通西学的方法,将社会主义同中国古代着眼于均产的经济改革政策联系起来。一个是主张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青壮年时代是一位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对近代文坛有极大的影响,并推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其中有些论著如《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饮冰室诗话》,不仅对推动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倘以1920年为界,将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分成前后两期(这里是为叙述方便所作的假设,并非梁启超一生文学活动的分期):前期的文论多侧重对文学外部规律的探索,政治色彩比较浓重;1920年后,他在文学方面的论著则多属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说》一书,是梁启超伦理思想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据他自己所说:“欲进德者不可不以战胜旧习为第一段工夫,《大学》曰作新民。”(《饮冰室自由书·说悔》)这就是说,新民之说渊源于《大学》。但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理由,断定《新民说》就纯粹是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实际上,梁启超以当时西方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念,对《大学》的新民之说进行了改造,“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从《新民说》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属于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而且由于梁启超较广泛地接触到了西方各派的伦理学说,这就使他的伦理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近代学术文化巨人梁启超诞辰140周年.梁启超生前功绩卓著,著述丰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然则,由于梁氏所处时代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时代,新东西和旧东西有时不容易鉴别和评价.加上梁氏本人常常解剖自己,坦陈自己的弱点,“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战”.因而人们对梁启超的评价存在分歧,有的人认为他在学术上“量过于质”.我们通过剖析他倡导“史界革命”、广泛输入西方新学理、猛烈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祸害、开创近代学术新范式,和兼擅恢宏渊博与专深研究的学术风格等项,并及他一生活动所表现的强烈爱国精神,就能对其历史地位作出明确的评价:他是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出色的启蒙思想家,是杰出的爱国者和近代学术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1.
以学术史的眼光审视郑和下西洋盛事 ,当代郑和研究学者普遍认为 ,真正称得上对郑和及其史迹作较完整的研究 ,当为近代之事。“1 90 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对于传统史学具有突破性的意义”① ,“首先揭开了近世郑和研究的序幕”② ,乃近代中国人科学研究郑和的开山之作。 1 90 4年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是 ,这一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且几无异词的“1 90 4年说”却是错误的。最近笔者查阅发现 ,刊载梁启超文章的那期《新民丛报》是 1 90 5年 ,而非1 90 4年。尽管只相差 1年 ,但准确弄清楚…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思想界之陈涉",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系统阐述了报馆之责任、职能、地位、宗旨等议题,对当时报业状况作出深刻批判,进而提出报馆、报人之标准.梁启超对近代报业之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秋柳》诗四首的主旨,后人的解释不外于“主吊明”和“主寄怀美人”二说,究无确据.王士禛少年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家庭屡更丧乱,八岁遭“壬午之难”,十岁历“甲申之变”,亲眼目睹多位亲人殉国罹难,血腥惨烈的场面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性记忆,构成了他睹物兴情的心理基调,致使他在《秋柳》诗中浸润了浓厚的丧亡、世变感.顺治十四年八月的大明湖秋柳社,是父祖辈都经历了晚明政治倾轧,自身也遭际农民起义军逼杀崇祯帝、清军入关肆掠的惨痛世乱的一群年轻人的雅集.他们赋《秋柳》诗,有着难以显言的伤心处.王士禛兄弟在清初的真正志向是猎取功名,晋身仕途,以期重振门楣,因此,说《秋柳》诗立意在“吊明亡”或“寄刺南渡之亡”,都不符合王士禛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15.
<正>学会起于何时?梁启超在《论学会》一文中指出:我国学会自古以来就有,起源于“君子以朋友讲习”,至明代东林党,就已具有学会规模,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思想文化统治,严禁知识分子集会结社,才使学会亡,然而确切地说,学会作为一种民间学术团体,应起于近代欧洲。据有关资料介绍,16世纪50年代,意大利有“自然秘密协会”,1924年沙皇俄国建立了“圣彼得堡学会”等。而中国的学会活动从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来看实集于近代。  相似文献   

16.
近代思潮与社会变迁──简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根源高瑞泉本世纪初,一度执思想界牛耳又退人书斋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劈头就说道:“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  相似文献   

17.
蟋蟀窝诗集十卷近代重刻本张度撰。度字龄若,又字仲友,号狮崖,安徽桐城人。明末弃诸生,同里姚文然延课长子。明亡,文然入仕,度仍馆其家。康熙十二年,文然官刑部尚书,亦不他就。京都贵人争欲一见,靳不肯从。自以为明之遗黎。卒于康熙十二年,年六十八。事具姚文燮所撰《张狮崖先生传》。殁后门下士刊诗集十卷,陈式、范宋为之序。此近代甲子族孙孝生重刻本,复由《龙眠风雅》增补二十余首,姚永朴、潘田序。自名所居“蟋蟀窝”,遗址在宜民门内之西,  相似文献   

18.
支伟成撰《楚辞之研究》的原因,是出于时屈原文学天赋和品格的赞美,以及被作品中屈原的思想和遭遇所深深打动.他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把近现代文学理念与传统训诂方式相结合.他在"以近代人的眼光探讨楚辞的文学意义"方面,虽受梁启超《屈原研究》的影响颇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新拓展;他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注释方法,但摈弃了繁琐而选择了简明.尽管《楚辞之研究》也存在不足,但它毕竟是新时代理念与旧传统方法孕育出的混血儿,在近现代楚辞学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大量传入中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并宣传西方政党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早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就对欧美及日本的政党活动作了大量的介绍,并且较全面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春秋时期在贵族阶层中流行一种孙“以王父之字为氏”的命名制度。《左传》隐公八年载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鲁隐公就是根据这条古老的原则,“命”无骇“以字为展氏”的。杜预注“公命以字为展氏”一句云:“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予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杜云以王父字为氏,盖本《公羊传》之说。”对于无骇是否如杜注所说为公子展之孙,抑或公子展即无骇本人,后世学者有争议。①但杜注所本《公羊传》“以王父之字为氏”的说法却是对的。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