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当社会动乱、民族分裂时,则以进步势力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动力,重新凝聚起来,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保持和发挥出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3.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实体的功能性存在,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实体的生成发展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并且是惟一一支保持自己的历史传统,从未中断或衰亡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同化、融合进入中华范围内的其他民族,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壮大和发展自己,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这些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文化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文化的高低作为判别民族的标准,对待各民族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数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典籍文物。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及早期特征章权才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它内涵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有...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宏观的历史学角度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民族凝聚力与地理环境、政治传统、思想文化、民族因素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力量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它是全民族在共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力量,在历史的积淀中它不断组合变迁,成长壮大。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和割据的时期,然而统一始终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抵制了分裂和内耗。凝聚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带来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凝聚力是在共同地域、血缘亲情、共同经济与政治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以民族精神为支柱、以民族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共同心态所表现出的一种内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它作为社会有机构成要素的凝结物,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既有显著的继承性、连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互相区别的历史类型.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和魅力.本文试图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历史类型及其现代走向,为崭新的现代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韩振峰(河北大学宣传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侵略而不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之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最深...  相似文献   

9.
论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研究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精神文明工程。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展开民族凝聚有两个原因:和而不同,以“心”征服的心理凝聚;心向中原,追求平地的地缘凝聚。其复兴典型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磨难后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平面上,发源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是在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导向下,由以上诸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集聚力和粘合力。这种凝聚力的增长与消解,一刻也离不开民族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凝聚力扎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发挥功能的基因和结果。是团结、维系和引导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