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盗跖”和有关史料的几点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9月7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吴则虞同志“盗跖探原”一文,对于“盗跖”和他起义的性质作了较详的论证。11月12日《光明日报》又根据好些议论“盗跖”的信件和文章,发麦了“盗跖及其起义的探讨”一文,各抒己见,饶有发挥,合乎百家争鸣的精神。根据典籍所记,春秋后期,“盗跖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名声若日月”(详下文),曾经予统治阶级以极大的威(?)和打击。然则对“盗跖”这一名称及其仅存的某些零星史料作进一步的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认为,庄子反对辩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庄子提出,众人之辩是没有"公是"之辩,这不是真正的辩论;有"公是"之辩由于是非历然分明,故"无辩"。由于知识和语言的有限性,故有"不辩"之处,辩论存在困境。辩论困境的解决之道在于"是不是,然不然"。庄子对辩论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和界定,这与西方大哲柏拉图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庄子·盗跖》是保存庄子后学思想资料的重要篇章。是篇从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俗人的区别 ,断定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在遵循“无为”的原则面前都是一致的。是篇的“反徇而天” ,意指返归人的贪婪欲望本性 ,这是庄子后学“情性”观的一个表达。是篇所提出的“无以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盗跖》篇的作者在道家理论的基本思路上实现了“无为”理论的转变 ,替“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逻辑思想发轫于何时?目前在中国的逻辑史学界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的逻辑思想开创于邓析一派的辩者。公元前六世纪的律师邓析那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作法,实际上成为中国逻辑思想产生的萌芽。 邓析是春秋末年郑国人,卒于纪元前501年,与子产、老子、孔子同时,早于墨子数十  相似文献   

5.
《盗跖》篇是庄子后学的重要著作。其体裁尽管是寓言,人物和情节皆为虚构,但其主体思想却是现实的反映。其思想意义在于对“内圣外王”观念的阐发,在于以睥睨一切的态度和勇气对于现实社会和伦理原则进行的极猛烈和深刻的批判,如果说庄子其人是在闭目养神的状态下驰骋想象而作逍遥之游的话,那么,庄子后学,特别是《盗跖》篇的作者则是在睁开眼睛看世界,为庄子的逍遥之游找寻到了人世间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北宋宣和年间的“淮南盗”宋江,名气很大;但留下的史料不多,而且说法不一,以致对宋江其人其事,至今未曾得出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本文试图根据现有史料并参照当前史学界的论述,对这一疑案作一粗浅分析,以就正于史学界前辈。 一、“淮南盗”起事的时间不明确 1.《皇宋十朝纲要》载: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宋徽宗下诏:“招抚山东盗宋江”。  相似文献   

7.
“义”辩     
“义”辩范正刚一“义”之本义《说文》解释为己之威仪,从我、羊。古时也有解释“义”与善同的。《辞海》选择了前者,认为“义”是仪的古字,指威仪。羊在上古往往是财富的标志,从我、羊之“义”其意指对象当是拥有财富的奴隶主。考察此时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套由君...  相似文献   

8.
“中山盗”一语,源出于《战国策·秦策五》中魏人姚贾对秦王嬴政所言。由于姚氏当时并未点明“中山盗”的具体身份,所以后世注家说法不一,歧异甚大,以至成为一桩历史疑案。笔者以为,弄清“中山盗”一语的原委,对于了解中山国早期的历史以及春秋中山与战国中山的承续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撰文析之,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略晚于孔子,战国初期的鲁国人,后来作过宋大夫。他在批判儒家的思想中创立了墨家学派,并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政治团体,提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尊天、明鬼、非乐、非命等政治伦理思想。《墨子》一书记载了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其中有的是墨子自著(或自述),有的是墨家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材料,有的是后期墨家的著作。总之,全书并非一人所作,亦非同一时代的作品。全书思想一贯,逻辑严密,是我们研究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个词的用法不同,往往会产生歧异,造成长期的争论。这些年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虽然涉及了许多实质性问题,但也存在着由于对“人道主义”一词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不同意见交锋。而这种对“人道主义”一词的不同理解,与“人道主义”一词的翻译有很大关系。同时,在查看一些台湾的学术资料时,笔者发现台湾学术界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大陆也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根源于“人道主义”所译指的西文不同。因此,考察“人道主  相似文献   

11.
<正> 关汉卿的杂剧《状元陈母教子》第三折有这样一段科白: (三末做过来科,云:)大哥、二哥,我不拜你,我的文章高似你。母亲,您儿往西川绵州过,那里父老送与我一段孩儿锦,将来与母亲作衣服穿。(正旦云:)大哥,将的去估价行里,看值多少钱钞。(大末云:)估价值多少?母亲,价值千贯。(正旦云:)辱子未曾为官,可早先受民财,躺着须当痛决!(大末  相似文献   

12.
自宋祁始,李贺便有了"鬼才"之称.这一称谓,实是对李贺的丑化与诬蔑.李贺诗歌确有少量与鬼魅有关的内容,但并非"鬼才"所致,而是其奉礼郎的职任使然.少量的"鬼诗"不能代表诗人的真正水平,其代表作<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俱是天才之作.视李贺为"鬼才",透视出一些诗评家们对创造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13.
“小说”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一词在《庄子》中首先出现,后为《汉书·艺文志》借用而成为诸子十家之一。“小说”一词的原始含义本来鲁迅先生早有定论,然而近些年又有学者提出异议。《庄子》与《汉志》中“小说”的含义有同有不同,均非指虚构性故事。但《汉志》“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文体特征,为后世虚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版逯钦立校注本《陶渊明集·读史述》韩非章云:“丰狐隐穴,以文自残。君子失时,白首抱关。巧行居灾,忮辩召患。哀矣韩生、(?)死说难。”逯钦立注云:“忮,疾忌。言君主忌辩者发其阴私,所以辩者每以召致祸患。《史记》本传独载非之《说难》,列举说辩者招致弃身、危身等祸患。”按:逯注误矣。“忮”的本义为“固执,不听从。”后引申为“嫉恨。”《说文》:“忮,很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15.
略论《墨辩》“辩”的谬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是谬误分析的先行者。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墨家的《墨辩》(《墨子》中的《墨经》四篇和《小取》、《大取》的总称)就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名、辞、说或辩说(辟、侔、援、推)等论说方式中的各种谬误。它不仅构成了墨家辩学体系的谬误理论,而且也是中国古代谬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进行谬误分析的先行者。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墨家《墨辩》“辩”的谬误论,对于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批判性思维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枪手,或职业或业余,即现在所谓的杀手也,只不过以工具意象取代了行为结果而已。如果我们细究历史,就会发现“枪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人就将这称为“捉刀代笔”,而随着现代考试种类的增多,各形各色的“枪手”们冲杀于各类考场上也就更加的不足为怪。不过这种现象具体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可就有些特色需要注意了,首先就“枪手”这个词的使用来讲,在其所指与能指之间就不是那么一致,其原因是,依其本义,“枪手”含有雇佣和市场交换的意涵,即里面预设了平等和工具利用的成分。而在我国,目前的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忠君误国》之论谬误,属断章取义曲解史实之作。今本着“询事考言,询名责实”原则,探究本案前因后果,理清是非曲直,辨明“劾青”实为“保青”之本意,揭示这桩历史公案之真实面目,推倒强加给欧阳修的污蔑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8.
<正> 在评论岳飞时,常有人责之以“愚忠”(即他的忠君思想)。好像岳飞是一个唯唯诺诺、麻木不仁,像绵羊一样,任人摆布至死无所呼叫,更无所反抗的可怜虫。然而,历史上明明记载他是一位文武兼备,有勇有谋,战功卓著,威震敌邦,气节铮铮,雄姿英发,恂恂大雅的人。他受到南宋臣民广泛的爱戴和后人的传颂,是一代民族英雄。可见他又是一个有成熟思想,有清醒头脑的人。这两种十分矛盾的性格同时出现在岳飞身上,是难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许华同志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李鸿章“避战保船”新探》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认为:所谓李鸿章“避战保船”之说,主要见于姚锡光所著之《东方兵事纪略》、蔡尔康编译之《中东战纪本末》等私家著述,而从官方文电档案中可以看出,清廷、李鸿章根本没有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或株守军港,力主避战保船和株守军港的,是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魏晋时期,开展了一场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钟会将此次辩论的主要论点概括为“才性四本”。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一席重要位置。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原著及钟会所撰的《四本论》早就遗失了,其他人有关这个问题的说法也大都阙而罔载,故前人鲜有论及,后人也就畏而却步。本文试从至今仍幸存的一鳞半爪的材料出发,对这场辩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作一些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