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彻底 告别职业终身制,跳槽正在为 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跳槽现象,已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 跳槽纷纷为哪般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可说是跳槽者一致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来越多的人不安于现状,希冀通过跳槽寻觅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人往高处走”。一些跳槽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远大的抱负,渴望造就一番事业,追求的层次较高,然而由于在原单位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无法施展才华,因此想通过跳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为了“博采众家之蜜”,找新的公司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  相似文献   

2.
人才队伍不稳定、“跳槽”频繁,恐怕是国有企业最常见也最无奈的普遍现象之一。 细细分析,一种是由于专业不对口、无用武之地等原因而“跳槽”出走;还有一种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挫伤了一些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等原因而不得不“跳槽”出走。我以为,前者是正常的“人才流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后者是不应该出现的“人才流失”,这是需要我们反省并加以研究的问题。 “所有‘跳槽者’都是冲着外面的高收入而去的"?回答是否定的。据我调查,有相当部分“跳槽者”的离去是一些国有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一种职业做终身的事情已经逐渐被不断选择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所取代。跳槽,已经成为价值发现的代名词。那么,跳槽前,你应该作好怎样的准备呢? 首先要做好自身定位,然后再按照这个定位找“下家”。 自身定位 自己的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给自身定位就更重要。首先,要考虑在这个时候跳槽是否恰当。如果老板也是个  相似文献   

4.
小事与小节     
任何人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都想在最有利最舒适的条件下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一位G先生多次跳槽,不停地寻找新的工作,最终却没实现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当G先生来到某集团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再跳槽找新的更好的工作,而不是珍惜已经获得的机会。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人才市场放开的大潮,一些学有所长的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冲着外企私企的“高薪诚聘”,纷纷辞职,频频跳槽,形成高层次技术、科研、管理等专业人才从国有单位向外流失的堪忧局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有为的专门人才期望拥有一份高薪职业,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是否想过,国家培养一名高级人才,需要花费  相似文献   

6.
苏强 《人才瞭望》2005,(5):68-69
我国企业对培训长期存在以下错误认识和做法:一是思想上有矛盾。一方面认为培训是一种没有或只有很少回报的投资,将培训当作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怕受训后员工素质提高,离职跳槽、攀高枝,“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以至于众多企业管理者扼腕兴叹:“不培训是等死,培训反而是找死。”“想赢怕输”的心理致使企业不敢、不愿培训。二是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职业经理人跳槽的现状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跳槽问题是当今民营企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职业经理人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的阶层,但近几年来,职业经理人跳槽现象已成了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令民营企业家(主)们十分头疼。因此,研究职业经理人为何跳槽,进而制定相应措施约束职业经理人的跳槽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时下,“跳槽”两字恐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如果把招聘和应聘比作“恋爱”的话,那么人才交流部门则是“红娘”了。作为“红娘”都希望“恋爱”双方一见钟情,“跳槽”者如愿以偿。可是,往往却不尽人意。何以好事多磨?招聘者和应聘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此,笔者采访了几位在浦东新区从事人才交流工作的同志,从“红娘”的角度来说“跳槽”,这些评头论足或许应验了一句老话“旁观者清”,对“跳槽”者和招聘者如何两厢情愿皆大欢喜不无启迪吧! (一) 他年近半百,稳重老练,是位多年从事人才交流工作的基层领导,有着丰富的经验。说起“跳槽”,他兴奋不已,仿佛立即进入角色。 对于跳槽的背景、根源及其原因,我暂且不论,这里着重谈一下如何跳槽,提高人才交流的成功率。作为“跳槽”者谁不想一举成功,而要马到成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上海一所著名高校演讲时问了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start up your ownbusiness?”他问在场的大学生中有谁是想创立自己的公司的,如果想,请举手。这位校长等了半分钟,没有一人举手;于是他又解释了一下,你们只用表明你们是否有这种愿望,与客观条件是否合适没有关系。最终有一个学生举手,并说道:“我‘有点’想”。当时这位大学校长非常吃惊,他说,如果他是在美国的大学里问同样的问题。肯定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举手。三年后的今天,如果这位大学校长再到中国的高校里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应该会有很大不同。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入职员工频频跳槽,这主要是由于心理落差较大导致,要想留住人才,企业就应该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积极引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此背景下对新入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人才市场日益红火,人才的合理流动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科技人员的“跳槽”已经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跳槽”决不是毫无规则的,随心所欲的,一句话,“跳槽”也要讲“跳德”。 何谓“跳德”?不妨试举几例说明之。某君欲“跳槽”,在事未如愿之前,便消极怠工,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某君要“跳槽”了,搁下手中“半拉子”的研究课题,屁股一拍,扬长而去了,致使单位的科研项目搁浅,已投入的经费造成损失。某君“跳槽”了,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家计划为指导,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以社会保障系统为依托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新格局。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改革浪潮同样冲击着机关的深院大楼。机关干部面对人才市场,在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作的人力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中寻找自己最佳的位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机关中有47.2%的干部不同程度地想调离机关,“跳槽”已成为热门的话题。 一、机关干部“跳槽”的流向 1.干部“跳槽”的主要流向 据统计,市级机关各单位从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底,离开机关的干部共有1509人,其中到国外留学、学习语言、打工的干部占离开机关的干部总人数的  相似文献   

13.
潘家永 《人才瞭望》2008,(2):100-100
请问:我在单位上班有三年了,我们单位的社会保险是去年下半年才一次性交清办好的。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工资的27%,其余部分由单位缴。最近,我想跳槽,单位领导告知我如果要离开,就必须把三年来社会保险费中单位所交的部分全部退还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从南京人才交流会上传出信息,一个年近七旬的吴阿婆从会计师的位置上跳槽。吴阿婆,早年是大学教师,退休后被房地产公司请去做会计师。这次从月薪4000多元的岗位上跳槽、为的是寻找更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 “阿婆跳槽”,听来新鲜。一是佩服  相似文献   

15.
在时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跳槽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跳槽的过程中,我们得尽量避免负面的影响,不要误认为跳槽就意味着对过去的结束和否定,而要积极处理好新旧职场里的各种关系,提炼出积极有用的东西,带着你的"金子"去跳槽,这对你今后的发展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16.
人往高处走,乃人之常情。为高薪、为发展、为理想的工作环境跳槽已成为现代职场的常态,人们也已从道德的层面接受了跳槽的行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据调查,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跳槽率水涨船高,因跳槽而引发的纠纷甚至诉讼也日渐增多,这不能不引起跳槽者的注意。跳槽虽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跳槽亦有其”道”。  相似文献   

17.
跳槽的风险     
佚名 《人才瞭望》2003,(4):21-21
跳槽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过于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会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跳槽却是激发职业发展潜力的良好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评判跳槽带来的风险。毕业后五年内:跳槽等于自贬身价在人事部主管眼中,大学毕业后第一个五年中出现的跳槽经历根本不能为自己加分,即使被录用也只能当新手培训;毕业后干满5-6年以后再跳槽,才能被列为初步有经验的人员,可以作为熟手录用,独当一面;毕业后干8-9年的工作可为你加分不少,跳槽后一般经历6个月的考察期就可以升为主管。毕业后…  相似文献   

18.
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人才跳槽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日前,“方正高层人事地震”,周险峰带领PC骨干“集体跳槽”海信;清华同方4员销售猛将转投长城电脑;还有发生在猫人、波司登、青啤等的“团队跳槽”事件……集体跳槽的故事接踵而至,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了中国企业界塑造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集体跳槽”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视线和惯有的思维方式形成强烈冲击,并引发了社会对其背后人才问题审慎的思索。 “集体跳槽”甚嚣尘上 “集体跳槽”并不是鲜见和个别的事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骨干员工跳槽,尤其是核心团队的集体跳槽,足可称为最严重的危机事件,有可能致使企业休克,甚至突然死亡。当年现代城销售团队突然集体离职、创维营销团队跳槽高路华,这些离职事件都在业内引发了地震。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工科大学毕业生跳槽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跳槽的原因是难以担当专业技术工作,而其跳槽后的单位的规模、档次和技术水平往往不如前一单位,其主要原因是在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企业工程应用严重脱节,由此提出了工科本科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