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垦殖是封建社会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粮食问题成为统治者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焦点。环北部湾地区作为清朝前期广东的主要垦殖区,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本省主要的产粮区和输粮区。但盲目性的垦殖又给当地生态等带来一定破坏性影响。研究清代前期该地区的农业垦殖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临安府地区农业史上的变革时期,人口数量、土地垦殖、水利设施、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变化。临安府地区农业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其中临安府江内地区以不断拓荒、精耕细作的汉地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临安府江外地区以世居民族的梯田稻作模式为代表,更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江内平坝众多与江外崇山峻岭的自然地理形态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造成了该地区农业主要构成要素的沿江南北空间差异分布和内部山坝结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潞泽地区曾被誉为山西"粮仓",农村经济虽以农为主,但亦是规模很小的小农经济,故"以副补农、半农半商"是该地区经济特色。抗战期间,该地区农村家畜、农产贸易,尤其是铁制农具生产与输出、粮食种植与销售深受战争影响,农村副业、商业优势不复存在,农村经济由盛而衰、由衰而枯。其经济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反映抗战时期该地区乃至整个山西沦陷区农村经济衰退的面相。  相似文献   

5.
永定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廊道。历史上,永定河经历了由清泉河到浑河、由水灾多发到极度缺水的转变,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永定河上游、中游地区的农业垦殖、森林砍伐、矿业开采、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下游地区的海河漕运、筑堤固坝等,是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反思永定河生态环境变迁及其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恢复永定河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加强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中游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重视下游地区水灾的预防,遵循生态规律,完善永定河治理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村的产业结构,又称作农业的生产结构。它是指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以及这些部门内部的各种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构成及其比重。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域,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不尽相同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在低层次上的结合,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海南农业,过去也是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完全忽视了丰富的热带资源的充分利用。经过解放以来近四  相似文献   

7.
清代三峡地区由于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以及农业垦殖开发,对三峡地区的环境、经济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经验教训为当今三峡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清代湖北的人口增长极为迅速,其速度居于全国首位,尤以农业人口为著。但各时期表现方式不同。清前期移民运动是带动人口增长的主流,中期以后渐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它有力地维护了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但也阻碍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是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重地时期,本文全面论述了金工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并从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以及北京路的区域开发特征入手,分析探讨了金代政治、军事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阐明区内主要农业垦殖区从西拉木伦河流域转向第二松花江至辽东一线的开发历程。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西江流域高要水文站发生流量级别近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梧州水文站出现洪峰后适逢德庆区间普降暴雨到大暴雨。介绍了洪水的基本情况及流域概况,分析了德庆区问暴雨对高要站洪峰的影响,为了解暴雨洪水的特性及区间降雨对西江洪水预报的影响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蛙崇拜和蛇一龙母崇拜为代表的水神崇拜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根源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蛙崇拜根源于稻作生产的自然生态以及族群繁衍的社会生态;蛇一龙母崇拜根源于“水事”生态以及族群认同的社会生态。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孕育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以形象的方式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是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西江流域经济走廊建设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江流域是珠江大都会带形成和发展的理想的经济走廊 ,是珠江三角洲产业迁移的首选之地。发展西江流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有诸多好处。  相似文献   

14.
清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对东北森林长期实行封禁措施,在客观上保护了东北森林。晚清时期,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不得不对东北森林实行开禁,这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却给东北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清代东北地区的林业管理经历了从封禁到开禁的变化过程。理清当时林业管理的演变轨迹,探究其变化原因,揭示其深远影响,能够为当今的林业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龙母文化是西江古民俗文化核心部分。本文阐述了龙母文化及其历史背景,并对西江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文化福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其旅游管理制度的特征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同管理制度对旅游产业的状大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西江"公司制"更有利于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而郞德"工分制"的扶贫绩效更优。鉴于贫困地区政府之手的影响巨大,文章进而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育儿生活是少数民族妇女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调查发现,电视媒体和打工经历作为个人现代性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西江苗族妇女育儿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少数民族妇女对子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期望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妇女的育儿方式呈现出科学化趋势,逐渐产生比物质层面的现代性更进一层的观念现代化转向。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生活16年是王蒙痛苦而又逍遥的记忆,是思想和创作的“触媒”,对王蒙影响是金方位的。王蒙在新疆完成了“换心的手术”,新疆生活深刻地影响了王蒙人生观、价值观、文学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新疆是王蒙思想和创作的一个“原点”和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