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软权力在乡村社区场域中遵循着三重逻辑:以村民为中心,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主体逻辑;硬性治理的反思,情感维度的重拾的生成逻辑;软硬权力有机结合,构建社区情感共同体的运作逻辑。这三重逻辑内嵌于情感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客观存在以下问题:情感资源的积累不足难以应对复杂情感,村民“科技恐惧症”导致的媒介沟通阻滞,情感治理实践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微时代下软权力应对情感治理挑战,要积累软权力,应对复杂的情感挑战;通过软权力促进科技与情感的结合,消除情感沟通障碍;“以点穿线”深入基层,“连线成网”联结情感。  相似文献   

2.
在"情境—目标—策略"分析视角下,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逻辑表现为三重逻辑,即面向社团协会的以合法性与关系性策略为主的权力逻辑、面向专业社会组织的以过程性和任务性策略为主的效率逻辑以及面向民间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以参与性和建设性策略为主的治理逻辑。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领导的逻辑限度要求预防领导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和"赶超"思想,规避过度控制和社会组织工具化现象,坚持公正和共进原则,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一是引导筑牢思想防线。从本质上看,"微权力"产生"微腐败"的土壤是思想根源,是思想认识出了问题。防止"微权力"产生"微腐败",要在思想上采取对策,即通过廉政教育,引导社区干部自觉筑牢思想防线,从根源上解决"微腐败"问题。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防止"微权力"扩张、"微腐败"发生的制度保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应当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相似文献   

4.
"国家—社会"关系或政社关系是西方学界研究社区治理的主要视角。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沿用西方的政社关系视角,忽视了党在我国社区治理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社区治理研究中的党建维度普遍缺失。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的视角从政社关系转向党社关系,是回应社区治理失灵的需要,也是我国政治权力结构与党的宗旨和属性的体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应当遵循以组织融入促进有效在场、以机制创新促进有效动员、以综合服务促进有效治理的路径,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小微权力",是指村级组织及村干部依法依规享有的村级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项目以及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村务管理权力。当前,如何更好地预防农村基层腐败,规范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2013年以来,宁波市针对村干部权力界定模糊、决策随意、执行失范、监管薄弱等问题,率先在北仑、宁海、象山、余姚等地探索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最大限度地从"小"处着手,让村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有限、职能有效、  相似文献   

6.
最近发生的重大社会紧急事件中,出现一种企业被"逼捐"的现象,即许多企业由于捐款达不到公众预期而引发公众的批评和抵制,这与以往文献中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权力的假设相违背。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收集分析公众对热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网上评论的帖子,构建出"期望—满意—行为"理论模型,解释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认同和行为反应模式;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隐性契约理论和亲社会理论分析形成这种模式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从国际国内对危机事件处理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来看,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通过新闻发言人来直接面对媒体,使社会公众迅速知晓危机的性质、状态、影响以及党委、政府的举措,既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要求,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还有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与解决。在危机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新闻发言人要切实把握好"十要"与"十忌"。  相似文献   

8.
面子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现象。领导干部区别于普通的社会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使他们获得和失去面子的情况,就有着与普通群众不同的特点。当权力成为刻意追求面子或谋求一己私利的手段时,就会在"挣面子"中无形地失去面子;当权力成为满足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手段时,就会在打破少数人利益的均衡中得到更为广泛意义的面子。因此,领导干部对权力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县、乡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是突发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领导干部表现出很多"不当"之处,不但没有有效控制与顺利解决突发事件,反而使矛盾冲突升级。正确面对突发事件,认真处理好突发事件,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改善干群关系,树立党员干部的形象与威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领导干部不能等闲视  相似文献   

10.
微观治理(以下简称"微治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微治理有助于培育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微治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控政府和社区、顶层设计与社区探索之间的关系,积极指导和提高组织能力。推动微治理,需要将立法与释法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借鉴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经验,提高城市社区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的机理机制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的预防与惩治,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呈现主体以村"两委"一把手居多、村"两委"班子集体腐败现象突出、经济类腐败案件占主导地位、涉财违纪违法手段多样化等特点。农村基层腐败行为频发的原因在于法治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制度操作细则规范性不足、自由裁量空间大,监督行为机制乏力等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基层贪腐预防与惩治体系,需要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正向激励;规范用权,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创新村规民约制度安排,推行农村社会公平化管理工作;提升协同监督能力,使农村基层民主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2.
正要解决"人选如何来"的问题。科学制定村级纪检员选举办法,创新纪检员"村民推—党员选—乡批任—县备案"的选配模式,严把党龄、文化程度、群众基础等关口,保障纪检员的能力素质。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明确纪检员行使党内监督、纪律检查权力的法理定位,确保村级纪检组织依法依规运行。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作为法定权力赋予的领导者,它的领导行为及实践会影响权力距离,进而放大或弱化群体性事件的效果。以权力距离—集权需求为维度的四分图,提供在中观的层面上理解如何提升群体性事件中政府领导行为的理论框架,结合江苏启东"7.28事件"的探讨,提出在一定限度内的低权力距离社会和高集权需求社会都有利于弱化群体性事件的效果,且交易型领导行为、精神型领导行为、变革型领导行为、传统型领导行为等四种政府领导行为,需要根据群体性事件具体情境的变化,完成与权力距离、集权需求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14.
正威信是领导者影响力的外在体现。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较高威信,但在实际领导工作中,有不少领导者"拥有磨盘大的权力,却捡不起一粒芝麻",缺乏影响力和凝聚力。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拥有较高的威信呢?要把握三个要点:要点一:有品有德,领导者树立威信的前提领导者的品德是官德和人品的综合体现。品德高尚的领导者,其  相似文献   

15.
<正>由副职提任为正职的干部,先前的群众威信一般都是较高的。但是,有一些干部在"转正"之后,会出现威信滑坡现象。"转正"干部必须正视并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干部"转正"之后,威信之所以降低,主要是因为工作标准、岗位要求发生了变化,而"转正"干部没能及时适应和有效应对这种变化。——正职的评价标准更高。相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把手在一个地方和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权力大、责任大、影响大。一把手的威信是领导能力的外化,是增强领导效能、实现领导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条件。而一把手"有权无威"的现象不仅影响领导效能,更重要的是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那么,一把手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呢?笔者认为,一把手要念好正、德、行、绩、才、廉"六字诀"。一要以"正"壮威。"其身正,不令而行"。所谓"正",就是用权要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集体中,领导干部的威信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是"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也是能否具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因素和风向标。权力带不来威信,官架子摆不出威信,仅靠说教也吹不出威信,靠的是身体力行,贵在做到不虚、不偏、不独。不虚,即言行一致。履新伊始,  相似文献   

18.
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很多地区出现了公共权力下放"悬浮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权力资源错配与权力衔接受阻,导致公共权力难以有效落地。公共权力下放的"悬浮化"是由单向主义的权力配置机制、上级政府错误的放权观念、权力下放薄弱的法律基础、任务驱动的权力下放逻辑等原因造成的。实施权力下放"去悬浮"策略,应构建权力下放与配置的双向机制,以教育与程序为基础进行观念矫正,完善公共权力下放法律法规,确立责任驱动的权力下放逻辑。  相似文献   

19.
基层政权软化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软政权"这一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在1974年率先提出的."软政权"主要指社会法律与规范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这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所以极易在农村等基层环节滋生"软政权".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对处在这个时期的国家,"法律与政策措施是作为其实现平等的理想,更一般地说,是作为其实现现代化理想的措施而促发的……然而,当到了实际制定法律和政策规定,并且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实施的时候,部分官员通常奉行的便是更为狭窄的个人私利了……(他们)通过利用法律赋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扩大了其既得利益","民众可能怀着愠怒的不满,但是他们不能表达思想,被动而无组织,无法有效地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媒介与政治在议题的生成与扩散中交互影响与相互建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作用,以及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构成了媒介议题生成的基本条件。媒介议题的生成与扩散则是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同塑造和建构在媒介中呈现出的议题形象。因此,借鉴政策研究中的多源流模型,构建包含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与标志性事件等变量在内的分析框架,以建立起理解媒介议题生成与扩散的动态系统模型。利用此框架分析作为媒介议题的"中国梦"的生成和扩散,为理解议题生成的触发机制与扩散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