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少子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当前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了少子化社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人口负增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自立意识的增强等诸因素,日本女性的婚育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生率下降是少子化的主要因素,那么女性作为孕育下一代的主体,首先要了解影响女性婚育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并对此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解决少子老龄化现象,虽然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少子化现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一些有效措置,但是仍有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影响日本女性婚育意识因素的分析,提出新的认识,以期能为少子老龄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日本社会在政策引导下,长期处于“男人工作、女人持家”的状态,女人走向社会的机会很少,大学也不例外。然而在联合国的妇女政策和日本国内少子化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开始推行“男女共同参划”政策,致力创建男女双方都能兼顾工作和家庭的社会。作为社会改革的先锋,日本的大学开始积极推出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女教师比例,并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和家庭可以兼顾。21世纪以来,大学女教师的人数和高级职称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仍然十分缓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老龄化”和“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龄化”和“少子化”均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老龄化”的影响更为强烈.“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效应可以由农村的养老模式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来解释;“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效应的原因在于养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养育成本的提高.要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问题,必须从健全社会保障和提高生产力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台湾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日益突出,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并将进入“超过高龄社会”,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来临.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比例持续上升,没有子女的单身家庭越来越多,总量已超过非单身家庭.人口红利会逐步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保基金财政吃紧;少子化对台湾高校招生与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挑战,普遍面临生源不足、高校老师失业与高校倒闭现象增加等一系列新问题;老年人口“长期照顾”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20多年来出生率持续降低,"少子化"现象一直困扰着日本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其主要原因是当代日本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婚姻观和生育观发生变化所致。"少子化"将给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是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亦应以邻为鉴,在警惕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同时,兼顾东、西部人口素质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地位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世界妇女运动的推动下,日本的妇女运动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此带来日本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在日趋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严峻形势下,日本女性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年金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金空洞化、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等是日本年金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日本在2004年对年金制度从抑制保险费增加、养老金的交纳方式、间接纳税方式、个人年金的实施、国民年金保险强制收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年金改革的目标:即恢复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信任,维持经济活力,构筑高龄化社会年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养老保险面临着与日本年金制度同样的问题,日本的年金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女性经济学系列政策实施以来,主要面临着女性就业质量难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效果不明显及加剧女性生育低迷等困境。分析得知,传统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歧视及女性就业与社会少子化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女性经济学政策困境的主要成因。从目前来看,该系列政策在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和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日本人口与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启示。当前中国同样面临着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可借鉴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经验,重视和促进女性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制度,制定和完善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全面挖掘女性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日本文学史和诗歌创作,溯源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和作品,可以初步梳理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第一,在日本,穆木天开始接触象征主义,日本文化的“物の哀れ”传统、法国象征诗的传入、世纪末的社会时代背景共同促成了日本象征诗歌的繁荣,为穆木天接触并“完全入象征主义的世界”创造了条件;第二,在日本,穆木天的情感生活体验使他产生了诗感,创作出了《旅心》中的绝大部分诗歌。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重新性化”--谈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权主义运动对西方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也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女权主义者对语言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其对翻译事业的影响却是鲜为人知的。加拿大女权主义翻译者苏姗妮在她的《双语人》一书中详尽地叙述了她的翻译观点翻译就是以女权主义的方式再改写,而再改写的最本质的原则就是要“重新性化语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为宏伟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已得到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丁忧制度自西汉草创以来,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绵延不绝,它几乎是一项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制度。然而,作为这项制度的规范对象,古代官员们对丁忧的态度却以唐末宋初为分界点,发生了了明显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贵和”取向与“致和”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裸”族词语的语义演变——基于原型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存在的必然性所做的论述比较充分,但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限问题的讨论却并不充分,甚至认识还很模糊。“新民主主义社会应是一个长期发展阶段”,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长期存在”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具有合理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会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经济建设路径的选择,并导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知。认真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了解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正从“英雄时代”进入“群英时代”,这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诸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群英的涌现已汇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群英时代”的教育必然要有新的创新和变化,包括教师角色和教育内容的转变以及“创新模拟法”的采用等。  相似文献   

18.
鉴于近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模式”受到了世人的关注。文章从社会、文化、军事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模式”在社会、文化、军事中的作用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日益增多。这类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和较高的智能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但是,中国刑法针对侵犯专利权的犯罪规定尚有空白之处,非法实施专利权的行为竟然没有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文章对专利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中国刑法设立非法实施专利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