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是现代国家不可也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权力合法性界定入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合法性理论的渊源,指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与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构成了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合法性是一种没有权力的权力.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必须注重执政合法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政治权力合法性是建立在政治权力客体对政治权力主体的自觉认可和服从基础上的,它有利于政治权力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实现社会有效动员,使政治权力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由于我国民众政治信仰缺失、公平正义感下降、政治腐败现象蔓延、民主政治进程面临困境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政治权力合法性面临着挑战。因此,为了重塑我国政治权力合法性,应当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建立信仰型权力;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遏制政治腐败,使公共权力回归到维护公共利益的正途;加强宪政民主建设,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政治权力与合法性是政治学理论中不可也无法避免的重要概念,从政治权力与合法性的界定入手,探讨合法性的渊源,并以丹尼斯.郎的权力理论为核心,探讨政治权力的形式、属性、各种形式间的转化十分必要。合法性在政治学上是指公众对政治统治的认可与支持,它关系到政治统治何以持久的问题;如果合法性的基础被削弱或被破坏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合法...  相似文献   

4.
政治合法性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政治合法性的实质是统治与认同、自愿服从的关系,是政治稳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出现合法性危机的时候,各国为了重塑合法性,进而实现政治稳定,要通过实现绩效统治、规范政治制度、形成共同的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权力合法性、建立法律合法性、采取协商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有力的支撑,同时,更需要政治合法性这个有力基石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6.
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公众基于某种价值和规范而对政治系统产生的认同和忠诚.这就是说,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政治系统要赢得统治的合法性就应当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否则合法性危机就不可避免.分层次地对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危机进行深入考察,并从构建和增强政治合法性的政绩、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基础的角度分析化解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源于民众的认同、支持和忠诚,因此,人心的向背是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决定因素.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政治合法性挑战,必须弘扬执政为民的延安精神的实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用民主制度维系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过程,其内在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就是政治稳定,而这种有序性是需要人民对政治统治者的认同和拥护来予以保证的,也就是说政治稳定是以政治合法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目前,由于社会结构及体制的转轨和利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这些矛盾使得人民开始怀疑政治统治者的有效性,会影响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威胁政治稳定。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合法性危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巩固其合法性基础,维持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问题主要探讨权力为什么以及如何获得社会成员的忠诚和认同,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就在于将暴力因素加以排除从而实现政治的文明化。卢梭为政治设置了"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两个基础。由于卢梭思想中的"逻辑悖反"以及其与后世政治实践中的一些悲剧性后果高度相关,卢梭的政治合法性思想为人诟病不已。但是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在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对后世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多元社会,不同政治派别、群体持有不同的广包学说,共存于一个社会,其稳定性的基础是建立在公共理性上的超越具体善观念的重叠共识。阿克曼认为,达成共识的必要方式是政治对话,通过对话求同存异,以证成权力的合法性,解决共同生存的问题。对话的根本要求是超越各方所信奉的道德真理和价值的中立性,因而需要避免直觉主义和内心独白式的思维方式,还要防止预设一种所有人都认为是最重要的价值来压倒对手的"优胜策略",和要求把不同观点转换成一个经过特别处理的评估框架的"转换策略"。约束对话的原则是合理性、一致性和中立性,通过以理服人和逻辑自洽来说明自己在分配资源上的正当性。对话的中立性并不意味着无是非观的道德相对主义,而是体现了正当对善的优先性,而各方共同持有的正当性观念才是对话得以开展的根本保障。中立的政治对话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和社群内部,也适用于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1.
政治合法性是当代政治理论用来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何以继续执政"的当然视角。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执政必须实现执政合法性论证模式从历史到现实的视角转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绩效性基础;提高社会公平度,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群众性基础;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确立共同政治理念,广泛形成政治共识;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维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一个政党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等的集中反映。意识形态不但是政党的构成要素,更是政党的旗帜与政治灵魂。一般而言,政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调适性、主观性与信仰性等特点;具有辩护与批判、凝聚与整合、激励与动员、引导与建设等政治功能,是"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矛盾统一。政党存在和发展,既要坚持一定的意识形态,更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化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为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党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机制,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新的价值意义。中国政党监督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执政、参政行为作为互相监督的直接指向,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列宁晚年认真思考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建议和设想,这些思想被后人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在"政治遗嘱"中,列宁把加强执政党的民主化建设、执政党领导层建设和执政党的监督体制建设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向,并提出了改组党的领导机构、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建立党的监督体系等具体措施."政治遗嘱"中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深刻论述和创新性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关键是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政党价值观的领导力尤为重要,但是没有引起社会和学界和重视。政党领导力源自于组织领导力的共性的合理延伸,在领导力问题中凸现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理论的发展使然。政党价值观的领导力,是政党通过价值观所实现的影响力。与政党领导力的其它获得形式相比,政党通过价值观方式获得的领导力具有来源的内核性、施行过程的合法性、影响力的深刻性和发挥效力的持久性等特征。与企业等其它组织价值观的领导力相比,政党价值观的领导力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从政党领导力的来源、作用过程和效力结果来看,政党价值观是政党领导力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岳川夫  胡健 《南都学坛》2004,24(1):113-116
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定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此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区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避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必须尊重司法权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执政党的现代化,既要参照国外政党发展的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实际,逐渐完成党的思想理论、组织结构、各项制度、执政方式的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19.
从“立党为公”看执政党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和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党和执政目的,标志着中共社会公共利益表达者、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社会公共秩序维护者、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者等执政党角色的确立,使中共执政党的角色定位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20.
论政党文化研究的两个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性研究与建构性研究是政党文化问题的两个基本研究范式.阐释性研究重在描述一定政党文化的表征,或者进行政党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构性研究重在构建一定的政党文化形态,主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完善阐释性研究,需要明确政治文化与政党文化的属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运用政治文化的理论模式分析政党文化"的研究方法加以反思.加强建构性研究,就要深刻论述建构性研究的学术理据,并逐步探索建构性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