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说明]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这封信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张居正出任首辅一年多之后。这时张居正面对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封信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居正富国强兵的法家路线。信中张居正提到“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并指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个根本问题,张居正提出了“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查刷宿弊,清理逋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法律和政策依据;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治理或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法;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法,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和特征;实行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和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重大作用;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经济法纲要》。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柏拉图《法律篇》中所倡导的“混合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将君主制的君主原则与民主制的民主原则相融合的新型的“法治范式”。文章在剖析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柏拉图法治思维对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思维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熊召政的《张居正》,在营构思路上贯穿着对历史的理性观照,并借助历史人物的得失荣辱对当代生活提供喻示。张居正的形象塑造,在总体评价上是成功的,作家在对历史上致力于改革重臣的叙写中,融入了对当下社会改革的理性思考,但对其成于“狂”也失于“狂”的悲剧因素还深入开掘得不够,文本中过多闲笔也多少有些消解了小说的史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6.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明史》作者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颇有道理的。万历初,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曾出现过一段短暂的中兴局面。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明神宗独揽大权,他一不上朝,二不举经筵,三不参加祭祀,四不批答奏疏,五不任免官员,“孳孳所谈,利之所萌耳”,终于把明朝上推了亡国之路。 天启末年始于陕北的农民起义由涓涓小溪汇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公元一五二五年——一五八二年)与海瑞(公元一五一四年——一五八七年)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很大的政治影响,而且都被后人誉为一代“名相”、“清官”和政治改革家。但是,自张居正在万历元年任内阁首辅以来,却对早已在沿海一带推行“一条鞭法”的政治改革家海瑞不起用。这是什么原因?这个迷至今在史学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试就这个课题加以论述,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据《明史·张居正传》记:“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此时张居正仅是一个取得进士而每天温习探研国  相似文献   

9.
近五年来,出现了“张居正研究热”,有关论著明显增加,主要涉及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学术思想及比较研究等。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管子》法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杂糅各家学说,内容极为宏富庞杂,全书主要以“道法”为纲要,以“法治”为核心,尤其是“以法治国”思想注重法治而不否定道德教化,倡导礼义廉耻而拒绝人治学说,深邃精湛,独具特色。《管子》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法的特征、法的作用、法的制定、法的推行、德教与法并重诸方面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的讲座《风雨张居正》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热播。南京学者儒雅博学的风度,又一次掀起关注南京文化的热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书斋,活跃在各大媒体的文化栏目中。南京大学莫砺锋曾在“百家讲坛”中开讲《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带领电视观众领略盛唐之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2.
贵刊八○年第六期上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文章,使人深受启发。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后,立即昭举天下“贤良方正”“文学儒者”开会,连续提出“天人三策”要求回答:注重“天命”,还是注重“人事”?实行“有力”,还是实行“无为”,礼乐教化好,还是严刑酷法好?董仲舒连写三篇《举贤良对策》揣度汉武帝意图,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就出在他的《对策三》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至新世纪初,历史小说创作非常繁荣、活跃,佳作迭现。涌现了唐浩明晚清“儒士名臣”系列、杨书案“溯源中华文化”系列、凌力“百年辉煌”系列、二月河“落霞”系列、刘斯奋《白门柳》、熊召政《张居正》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和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围绕实行“法治”还是“礼治”,即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还是维护和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大搏斗。生活在战国末期的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以同儒家的“礼治”和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了前辈法家的法治主张和法治实践,创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理论体系,奠定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他的《定法》和《难势》,在总结前期法家的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植根于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底色的法治系谱。《管子》是中国法治的早期理论渊源,体现了法家先驱管仲及稷下学派思想家对古典法治问题的思考,是解码中国法治系谱的重要文献。《管子》提出的“富民利农”理论具有显著的朴素唯物主义特征,为中国古典法治思想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支撑。“德法共治”“国之四维”“以人为本”等古典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可资借鉴的法治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6.
唐自斌撰写的《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一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法律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建立“法制民国”的思想,宪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作了相当详尽和深入的评述;对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也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孙先生反对“人治”,力主“法治”和废除特权,实行“主权在民”以及用法律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对现实变革的热情,就在一位“楚狂”式“乡贤”的政治改革悲剧中找到言说切入点,最大众化的叙事结构和最通俗的话语方式,包容着最精英化的深度思考,这就是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成就了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翘楚《张居正大传》。从中国经史文化传统来看,该传记作品是传递、注解和书写生命的三位一体,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传主选择上的“俶傥”观和时间距离观;从西方传记艺术传统来看,该作品具有英国传记求史料、讲细节、重环境的特征,融史笔和文笔于一体。《张居正大传》是中西传记艺术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从古德诺的两篇英文文章看其真实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古德诺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的两篇英文文章,即《中华民国的议会》和《中国的改革》,发现主张言论自由、实行法治与科学精神的古德诺,其基本政治态度还是指向民主,而非专制。  相似文献   

20.
周程万教师写了一篇《对伴随矩阵的一点探讨》的文章,在切磋的过程中,江佑民教师除对该文可取之处予以肯定外,並提出补充意见,写了《关于A~(k*)的补充》的文章,使这一问题更趋完善。此风值得提倡!探术真理,发展真理,检验真理,就必须解放思想,提倡争鸣。各抒已见,勇于创新!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便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依靠群体性的力量,完成一个创造的周期,产生比较成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