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仕豪 《社会》2016,36(4):212-240
本文尝试以美、日两国的法制史、社会史为基础论述少年司法制度的社会历史生成机理,并指出有关少年司法、“未成年人”的问题意识的形成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书写文化的出现使得儿童与成人之间产生了质的区分,而工业化、城市化和核心家庭则改变了人们看待儿童的方式,由此现代儿童得以发明。未成年人以现代儿童为蓝本被创造,构成了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预设和实践基础。随着新的媒介环境和个体化趋势的展开,儿童自身和人们看待儿童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直接导致了未成年人形象的消解,进而促成了两国少年司法的成人化。  相似文献   

2.
许娟莉 《唐都学刊》2000,16(1):73-74
分析了《不可征服的》中女主人公安妮特的形象,她是一个不屈的反抗者,通过这个人物把毛姆对反侵略战争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栋 《社会福利》2005,(11):41-43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残疾 人就业问题,将残疾人就业纳入 全国就业工作的总体安排。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 《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妇女 权益保障法》等,对残疾人享有平 等就业权利和参加社会保险、职 业教育与培训等,均作出了明确 规定。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第159号公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适应新形势要求及解决近年来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必要对《会计法》进一步修订。《会计法》修订前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立法宗旨、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规则、会计监督体系、会计人员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6.
楼劲 《社会》2016,36(1):65-75
本文着眼于中国古代“官”、“吏”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面貌,讨论了在将此视为当今基层公务人员履职和生存状态的某种渊源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中指出:魏晋以来官、吏关系的发展,集中表现为“一个过渡区间的两次重要变迁”;从中可见历代“官”、“吏”界线具有较大幅宽和弹性,又为区别化管理划出了必要边界。其总趋势则是两者从身份鸿沟深刻走向界线松弛,并通过以往吏职成批上升为官职和确保吏员上升为官之途, 不断加强了其间的相通性。这就使明清吏员的生态,仍在朝廷统官而官员统吏的框架下呈现了可控性,具有区别、限制和上升、流动相互衔接、协调的一系列特点。总之古、今基层公务人员之况既有可比之处,又因时代和体制有别,使相似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症结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是一个团结创新奋进的团队,吴勇处长、李艳娥、黄人薇副处长带领全处18名同志开拓创新。在教学管理、建设、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康子兴 《社会》2012,32(6):1-24
通过对“德性”以及“人性”的重新阐释,亚当·斯密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命题,将“人是城邦的动物”改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启蒙精神为斯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他试图用一种情感主义的人性论和道德哲学来重构整个自然法理学体系,为其提供一个世俗化的理论基础,为国家行为、为立法者提供理论指引。“社会”是斯密整个学说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只有理解了“社会”与其自然法理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理解其政治经济学甚至国家理论的真正意涵。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社会”对其自然法理学的意义及其因而呈现出来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长青 《社会》2010,30(2):198-214
受“依法抗争”概念的影响,当前的农民抗争研究过于强调抗争过程中的策略,忽略了抗争中伦理的重要性。笔者在概括“依法抗争”洞察力基础上,指出了其局限性,并试图引入伦理视角以弥补这一缺陷。本文继而评述了伦理视角的研究进展,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伦理视角在研究农民抗争中的独到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朱雯琤 《社会》2018,38(2):188-212
从福柯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阐释中可看到他对“知识-权力”框架所做的理论补充。福柯试图去除传统解释中知识和求知欲望之间看似自然的因果链关系,而代之以引入知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以此阐述现代真理话语系统机制的产生。福柯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解释的俄狄浦斯确实打破了传统认知,但过分抬高了性欲望的理论地位;俄狄浦斯剧更能反映的,是知识话语中真理的发生以及权力机制的运行。在福柯看来,《俄狄浦斯王》不仅体现了自我知识的揭示,还展现了不同类型知识的冲突、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复杂交织,并且反映了真理审判程序的应用。福柯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视角,也喻示着他从具体权力机构考察到古典时期诸权力思想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傅璇琮 《阅江学刊》2011,3(5):107-109,135
《孟浩然研究论丛》是一本收有近60篇论文约70万字的论文集,这表明对于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研究,已引起了愈来愈多学学者的参与和关注,而使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亮点。《孟浩然研究论丛》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广泛又颇具原创性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孟浩然与襄阳的关系及其思想;二是多维度的孟浩然诗歌研究;三是关于李白与孟浩然的交谊;四是孟浩然比较研究;五是孟浩然接受史研究。孟浩然研究者在传统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对现状的研究,在努力对文学史料作沉潜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研究视野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毛曦 《唐都学刊》2001,17(3):55-61
总结古今中外思想家、地理学家以及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有关论述,不难看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特点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永不间断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层次与要素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在复杂的巨系统内进行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多种途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3.
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SARS突发事件带来的问题 ,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的角度 ,分析了我国危机突发事件社会心理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介绍了在此次SARS危机事件中有关社会心理预警系统研究的初步进展及其在有关部门决策和舆论指导方面的初步成效。而且 ,还对SARS事件之后开展社会心理预警系统研究提出了建议 ,特别提出 ,把社会心理预警研究系统纳入国家预防检测系统的范畴 ,并呼吁多学科的学者参与和政府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对国外及我国港台有关警民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引入和推介;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评价指标和方法已基本确立;对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研究视角多样,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还需要在系统性和应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论研究奥运经济影响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北京 2 0 0 8年奥运会将对首都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奥运对经济影响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首先 ,从空间范围和时间维度上界定“奥运的经济影响”。其次 ,确定研究思路或技术路线。再次 ,如何把奥运的经济影响从有关经济指标的数值中分离出来。最后 ,确定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内 ,可以把奥运对经济的影响区分为一般影响和特殊影响 ,并把奥运的经济影响分解为若干个主题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发展机理的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徐 《求是学刊》2002,29(3):52-59
本文把生产力、发展机理和经济学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生产力的存在、变化及其规律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信息革命时代的经济学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最根本目的 ,要反映信息时代的生产力特色 ,因此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强化对生产力的新变化及其规律性的研究 ,突出知识及其有用性的研究 ,特别是知识存在及变化规律性的研究。为此 ,新时代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以生产力为切入点、以生产力发展规律为核心、以生产力的发展机理为归结点 ,全面整合经济学的各种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孟祥光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1):115-118,130
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王辉斌教授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2年的孟浩然研究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并对孟浩然研究的将来进行了构想与预示。前期的孟浩然研究研究呈现出了两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对孟浩然作品特别是一些名作的解读与品鉴;其二是对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考察。中期为"十年文革",孟浩然研究成果基本阙如。后期即当代的孟浩然研究,主要体现出了四大特点。孟浩然研究的将来,至少有七大专题需要尽快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沈本秋 《太平洋学报》2010,18(12):29-35
全球化时代,随着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出现了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全球文化出现了美国化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又有文化多元化现象的存在。本文运用文化的层次结构对美国文化全球化进行分析。通过物质文化(表层)、制度文化(中层)和价值文化(深层)这三个层次结构的分析,发现在物质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最深,制度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次之,而价值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最弱。因此导致了物质文化层次全球文化美国化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表象;而在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层次出现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现象。正是由于美国文化在不同层次上全球化程度不一致,在借鉴和接受美国制度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出现了制度文化层次的美国化与价值文化层次的本土化不相符的现象,导致了文化和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十多年的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观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摒弃,而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观则给予越来越多的推崇和运用。本文在论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为指引,自主学习为导向,倡导社会工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以《小组工作》为例进行自主学习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Do exogenous economic shocks promote civil conflicts directly? Do they affect all the societies alike? The current approach presents a large sample panel data evidence not only on the effect of commodity export price shocks on conflict incidence, rather than onsets, but also on the joint impact of both ethnic and religious polarization and fractionalization 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this regard, we find out that in ethnically polarized societies, the commodity export price shocks increase violence. Nonetheless, in ethnically and religiously fractionalized societies (as well as religiously polarized), the effect of commodity export price shocks on civil conflicts depends on the type of income shocks and category of commodity.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illuminating the compound effect of both income shocks and social diversity on intrastate confli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