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存活动的主体存在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和性质是对传统民俗学客观化研究的反拔。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民俗的化结构的模态化证明,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最初是从自己的自然个性( 需要和能力) 出发去进行活动的;但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为了克服各种障碍,人一方面将“是怎样”的自然需要转变成“应当怎样”的价值性需要( 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内在的各种能力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外化、延伸为各种工具,从而使障碍的克服、价值的创造成为可能。根据价值性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人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克服障碍、创造价值的几种基本的方式,如利用( 或拒斥) 、沟通( 或隔绝) 、改造( 或保护) 、创造( 或消灭) 等方式。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克服障碍创造出自己所必需的一系列的东西。而一旦一系列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在活动中被创造出来,一个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即使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性命题的今天,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怎样成为生产力仍然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把人的活动简单地区分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并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精神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统一中,才能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活动方式发生变化,人类利用的主导资源发生转换,信息成为社会的主导资源,作为信息主要成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难以形成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工业文明时代的高度统一的大规模经济体制、高度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以自上而下权威制控的大众传播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很容易形成以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社会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则以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在其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网络化信息活动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同的文明时代,人类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时间方向也从指向历史、关注现在,转变到了创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6.
史前艺术形式美感的获得张军史前时代的艺术既是一种物质活动又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们与史前人类其他方面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它们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品格和意义,还构不成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但是,自从史前人类从事第一次具有一点艺术意味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人是文化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的生产和创造相互映现、相互确证。就人类整体而言,文化既承载着人类活动历史性积累下来的结果,成为制约着人类现实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又转化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活动的实践能力,成为推动人类活动时代性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前提。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是人化与化人的双向运动过程,二者是同步发展、正态相关的。就人类个体而言,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浸润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历程中,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世界。因此,个人可能受制于某种文化羁绊却茫然无知,惠泽于某种文化资源却失之敏察。  相似文献   

8.
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之所在。马克思在哲学思维中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从而将人放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中,从现实的人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在社会历史中的生产交往出发,揭示了人类生存中自由与必然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引领了哲学史上一场新的革命,为当代哲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多级的发展,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多级关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探究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时常常存在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纷争。从实践唯物主义思维视角来看这种哲学纷争,根本分歧在于对历史动力的不同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历史是"完整的人"的历史,历史因而表现为全面的历史,即不仅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史,同时也表现为思想史,人类历史发展固有的多级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而且是不同历史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级发展。站在全部人类历史的高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站在部分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或从有限的逻辑推演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具有多样性。因此,现有的精神生产不仅直接作用于新一轮精神生产,而且对人类新一轮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以及阶级斗争具有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谐社会的生产结构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和谐发展;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置精神生产于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类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活动和过程.人类存在的前提是实践,实践是人的"类"标记,人的社会性实质上是实践性,因此实践是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的职责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规范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的历史的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艺和美学的重要方法。人的艺术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的自我肯定方式和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关系。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人类艺术活动审美活动的积淀和发展就形成了人类的艺术史和美学史。所以可以说人类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成果是  相似文献   

13.
从本原上看,利益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自律,具有内在的德性意蕴;历史地看,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现实地看,人类公认的诸多德性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得到了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实践的支撑和强化;本质地看,互利主义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原则,是从根本上维护集体主义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国内哲学界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实践概念未能从学理上解决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的实践本性问题的实际情况 ,依据当代科学的发展状况对社会性生产劳动过程是从理论研究活动到工程技术设计 ,再到直接生产物态性客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感性操作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劳动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不仅是同工人和农民所从事的感性操作活动一样都是社会的实践活动 ,而且是比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劳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感性操作活动更高级、更复杂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发展与消费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方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对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活动具有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效应。但是,活动的发展效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普遍的,不同的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效应或价值是不同的。人类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实物活动、交往活动、精神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各具有特殊的价值,也分别存在看局限性。教育不能以某一种活动形式去发展学生的所有素质,而应根据每种活动所具有的特定发展价值,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活动去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通常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第一种是技术性的,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第二种是教育性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科学知识的普及,能够陶冶、升华人类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融入社会,能推进人的行为方式的道德化;科学理性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成为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19.
论需要的螺旋体动态结构范和生需要是一切社会心理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点。研究需要或社会需要,对社会心理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不可缺少的杠杆之一。人类所创造的千奇百怪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20.
论思维方式的四种基本历史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方式即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思维模式、样式的总和。它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认识成果的内化。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相应的思维方式,根据历史上各种思维方式的时代特征,可以把它们区分为四种基本的历史形态或类型,即直观猜测的思维方式、封闭式和教条式的思维方式、机械分析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