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2.
刘晓民 《阴山学刊》2013,(4):15-17,80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5-17
从牟宗三批判康德的"道德情感"入手,既可以为理解牟宗三与康德的哲学差异,也可以为理解李泽厚与牟宗三的哲学差异找到入口。牟宗三提升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为"道德的形上学",李泽厚则提出了"审美形而上学"的新思想,前者让实践理性充其极,后者则以人类实践作根基,其根本思想差异在于"两个世界"与"一个世界"之别。李泽厚批判以牟宗三代表的"即内在即超越"论,质疑这种"内在超越论"如何内在?超越什么?最终超越到哪里去?李泽厚批判牟宗三"即存有即活动",最终关注"道德实践","智的直觉"通过作为神秘经验之"逆觉体证"来实现,李泽厚则是以"生产实践"为思想根基,认定"宗教性道德"对"社会性道德"形成范导,并指向"理性的神秘"。李泽厚批判牟宗三"即道德即宗教"论,批判"儒学第三期"受佛教影响而追求宗教品格,转而强调儒学思想"即道德即审美即准宗教"。透过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与李泽厚"审美形而上学"之哲学比较,可以发见未来中国儒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杨泽波 《文史哲》2015,(1):118-127,167
"觉他"的思维方式即是康德所不承认人类可以具有的智的直觉,这是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的核心命题。但由于牟宗三对康德智的直觉的内涵理解有欠准确,不仅坐实了上帝的智的直觉,转移了康德智的直觉概念的对象,而且直接以"自觉"证"觉他",终于将大致相当于胡塞尔现相学意向性的直接性等同于他所理解的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造成了严重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认为,讲哲学,既要讲哲学的普遍性,也要讲哲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普遍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一个哲学,不承认有各民族哲学,不妥;而局限于特殊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各民族哲学,不承认有普遍哲学,也不妥。由哲学的普遍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会通,而由哲学的特殊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互补。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互补,可以就康德哲学来讲,因为康德哲学既可以统摄整个西方哲学,其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界”架构又与中国哲学之“一心开二门”架构相通。由于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康德关于“智思界”讲得并不通透,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却讲得透彻圆熟,所以中国哲学可以弥补康德哲学所存在的不通透之不足。我们不妨将牟宗三有关中西哲学会通的讲法视为进入其哲学本身的导标,而不必非得以其讲法作为我们研究中西哲学会通问题的唯一范式。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详细讨论了康德“超越的对象[1]=X”的问题,牟先生认为X=“无”,本文通过再次解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先验对象等于X的问题,对比牟先生的理解,以及康德对于“无”的四种划分,认为牟先生此处确实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的<圆善论>旨在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为了说明道德幸福是如何生成的,牟宗三以存有论加以解释,本文将其称为"赋予说".但笔者认为,道德幸福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有论的赋予,而是成就道德的内在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满足说".以"赋予说"还是以"满足说"解说道德幸福,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康德的学理相关性 ,是指孟子思想与康德哲学在基本原则及内在理路上的相通与契合。这是牟宗三谋求融通东西方哲学的基本洞见。① 在标志牟宗三哲学思想发展的几个重要关节上 ,都能发现此种对孟子与康德学理相关性诠释的分量。② 本文对牟宗三此一理路予以重现及展示。  相似文献   

9.
试论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悦 《北方论丛》2006,(1):122-125
会通儒家思想与康德哲学是牟宗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会通过程中,牟宗三把康德哲学的某些概念做了相应的改造。其中,对“自由意志”的改造至关重要。牟宗三通过对人拥有智的直觉的肯定使“自由意志”成为可知,通过对性、情、心的提升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能动性改造,又借助有限心向无限心的跳跃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超越性改造。使先验道德能够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德将道德法则孤悬的缺憾,但同时也冲淡了蕴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术大家,牟宗三和劳思光以其学术成就从一个方面代表了20世纪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达到的理论高度.两人在解构"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而以符合中国哲学之"自性"的方式诠释中国哲学这一理论关节点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所揭示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与以知识论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之间表现出了相当的差异.而与以"天人之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传统之间保持了明显的正向联系.牟宗三和劳思光所分别代表的"入平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哲学史书写方法对于面向未来"重写中国哲学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构成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面相.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家哲学在体系架构和思辨性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再批判,将康德哲学中"物自身"的知识论意义转化为价值论意义,并通过中国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结构确立了"无限智心"作为人的主体能力,从而完成了新儒家"良知呈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尽管今天“内在超越”概念被接受和使用的范围并不限于“当代新儒家”或“当代新儒学” ,但是 ,把这一观念所代表的理路凸显出来并使之普遍化 ,却与当代新儒学特别是自熊十力到牟宗三这条发展线索关系甚大 ,而今天国际学坛此方面的讨论与争论 ,亦与牟宗三的哲学理路和观念系统最为相关。本文将尝试从语词概念的厘清切入来讨论所谓“超越”与“内在超越”的问题 ,首先追溯“内在超越”概念的提出及其所针对的问题 ;然后指出在西方思想的脉络中 ,康德与前康德之间在所谓“超越”内涵的限定上所发生的转折 ;再进而探讨在有关“超越”内涵的理解及“超越”与“内在”之关系的阐发上 ,牟宗三改造康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的良知学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反映,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知进行了改造,使其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的取得,是牟宗三融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心性儒学与康德哲学的结果,但其思想又不局限于二者,而是超越于二者之上,在对物自体和自由意志的理解上,他超越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情感的理解上,又超越于康德之上。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西方哲学和政治传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现代性精神"的重要支柱.牟宗三消化和改造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其自由观体现在由体达用的三个层面:"自由无限心"、"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较之于儒家传统,"政治自由"更为鲜明地体现了其哲学的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16.
康德区分了自律与他律概念。牟宗三曾经把孟子的伦理学归入自律伦理学,相应地,就把荀子的伦理学归入了他律伦理学。与牟宗三的论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学者Janghee Lee,他认为荀子哲学是以心的自律性为中心的,从而其伦理学是自律伦理学。自律具有两种类型:先验哲学与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自律,这一结论是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的。从康德哲学的角度来看,不能说荀子道德哲学是自律伦理学,从而反驳了Lee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5-31
"别子为宗"是假命题。牟宗三的学术功力就在分宋明理学为三系———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和伊川、朱子系,且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系为正宗,伊川、朱子系为歧出。因此,朱熹"实只是别子为宗"。牟宗三判教标准是唯心论,其意图是使自己的"心体与性体"唯心论,接续前贤而成为新儒家的主流。刘述先的《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是牟宗三唯心论学说的忠实图解。牟系哲学貌似合理,实质与传统儒学"六艺"精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朱子的学术路径与康德颇为相似——经验型,其为学方法与海德格尔若合符节——存在先于本质。哲学根本没有对象。如果人为地栽培"心性学",甚或揠苗助长,将有损"天下之公器",不利于中国学术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康德提出了最高善即德福一致的圆善问题 ,但他将圆善可能的根据放在起于情识作用而有虚幻性的上帝上 ,这是依基督教传统的处理方式。中国儒释道三家传统提供了对圆善彻头彻尾的理性决定的说明模式 ,这就是圆教模式。牟宗三先生所著《圆善论》即就圆教而处理圆善问题。它判摄通贯儒释道三家圆教义理而归宗于儒 ,对康德的圆善论作了归虚于实的扭转、消融及提升 ,以人皆可呈现的创生性的无限智心 (仁心、道德本心 ) ,与儒释道三家的共法“诡谲的相即”方式 ,建立了他的新儒家德慧圆教的圆善论。在牟先生的圆善论中 ,康德的三个“设准” (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皆被撤消。《圆善论》以圆教证成圆善 ,是牟宗三哲学的究极完成。其所启示的根本意义是 :天堂就在人间 ,人间自可创建天堂。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命"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并构建起自已的历史哲学原理.历史与文化的融通构成其独特的"理解模式";科学民主及制度客观化的新价值观使其历史哲学多少具有世界史的现代意义.既保持儒家的德性价值,又试图与世界史接轨,成为其历史哲学的最大特征.他极力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生命特征的"综和的尽理精神"未尝不可开出西方那种"分解的尽理精神".他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深刻反省及吸取王夫之、黑格尔历史理念的独特产物,旨在建构一个摄智归仁,仁以统智,德性智性具足的体系.其所谓"客观化"的全部目的在通过历史指出一条人类之"常道".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牟宗三借助康德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儒学 ,大大提高了儒学研究的理论层面 ,但这种做法在情感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并因此而成为牟宗三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长年争论不休。本文认为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之所以遇到困难 ,与其坚持西方哲学感性、理性两分方法 ,从而未能将康德在儒家心性之学中准确定位有关。只有打破这种两分方法 ,运用儒家欲性、智性、仁性的三分方法 ,区分智性道德自律和仁性道德自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道德自律学说在情感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