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芮文浩 《晋阳学刊》2012,(2):110-112
《史记.吕太后本纪》之《索隐述赞》评述吕太后有"潜用福威"与"尚私食其"两种异文,综合考察《史记》所载吕太后事迹、《史记》版本流传及后人对吕后评价与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本旨等方面,"尚私食其"均较前者义胜。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成语理论,对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加以论述。首先,将关于《史记》的成语分为两大类:(一)见于史记的成语。形成于《史记》之前,为作者所沿袭使用的;由《史记》作者创构,被后人继承的。(二)后人依据《史记》内容概括提炼的成语。而后,对这些成语进行分析。先叙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讨论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在后世的流传及演变。  相似文献   

5.
张振军 《文史哲》2013,(1):64-71,166
裴骃《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释之一,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早期不同版本中珍贵的《史记》异文和评注资料;展示了早期《史记》注解的特点,包括徐广所开创的以《史记》注《史记》的研究方法;裴氏以深邃的识见、精当可靠的征引,"增演徐氏"。  相似文献   

6.
《史记》这部史学兼文学名著,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和世界的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着,这是因为《史记》一书艺术内蕴的不可穷尽性决定了鉴赏的无限性,其中被后人经久不息地喜爱和欣赏的《史记》的语言,已被人们共视为古代语言的典范。《史记》的语言美,与《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正是“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依,不可或离。”因此,我们研究《史记》的语言艺术,离不开对其所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其所叙述事件的研讨;离不开对其所发出论断的体味;离不开对其所描绘场境的剖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建国三十余年来关于《史记》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特点、不足,以及当前关于《史记》若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对今后的展望。文章特别指出,《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而我们对《史记》的研究水平、状况,同《史记》的地位、影响很不相称。今后,应当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加强对《史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论司马迁的论断语言艺术杨松岐司马迁的《史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万花筒,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观。特别是建国四十年来的研究,已辐射到司马迁其人和《史记》其书的各个方面,《史记》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在不断开拓。但据笔者所知,对《史记》语言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朝鲜文人金泽荣对司马迁与《史记》非常推崇,不仅从史学、文学等角度高度评价《史记》,在评价他人时,更是以司马迁与《史记》为准的,论述他人文学渊源时常常追溯到司马迁与《史记》。在编撰《韩史綮》、《校正三国史记》、《韩国历代小史》等朝鲜历史著作时,金泽荣积极向《史记》学习,践行司马迁的史学观,秉承"实录"精神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11.
苏芃 《文史哲》2011,(6):81-89
原本《玉篇》残卷中有73条书证材料征引《史记》,其中有27条材料涉及《史记》相关的先唐古注,经比勘判断这些古注是裴骃的《史记集解》的片段,且这些写本材料的底本来自南朝梁代。这些书证引文弥足珍贵,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史记》的校理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对于《史记》的文章风格,历代学者多有评价、概括,笔者在对《史记》文学语言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提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当概括为:俊逸、郁勃。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史记》点校修订本,校勘精审,为促进《史记》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然百密一疏,其断句标点方面仍然偶有失误之处.笔者选取《史记》本纪部分的五则史料重新校勘,以期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4,(3)
《史记》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和重要途径之一。明代由于文学复古思潮的涌现、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史抄史评风气的浓厚等因素,《史记》文学评点随之出现兴盛局面。"点"给读者以提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字评论涉及《史记》章法、叙事、写人、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这些评点,形式灵活多样,多角度阐释《史记》的文学内涵,引导读者细读《史记》,寻找文本中的"密码",参与作品价值的实现。《史记》评点体现了评点者的思想、立场和文学素养,对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评点所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也促进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史记》评点对后来的《史记》评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 ,《史记》研究成果之多 ,可谓汗牛充栋。以个人所见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义理方面 ,对司马迁“欲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撰写目的进行探讨。 (二 )考据方面 ,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时代背景、书名变化、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版本情况以及若干专题进行考证。 (三 )辞章方面 ,对《史记》的文学意趣进行赏析。这三个方面对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研究者各执一端 ,往往妨碍了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为此 ,我主张 ,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应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阐述《史记》在史书体例编辑方面的成就。《史记》的编辑特色,在中国历史编辑学的产生和发展史中占据承前启后的地位,使纪传体史书定型化和规格化。《史记》的结构共有七个组成部分:《本纪》、《世家》、《表》、《书》、《列传》、《史评》及《自序》等,这些形式既有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发展而使其成熟,亦有自己根据著文之需而创立的体裁。《史记》的七种编辑体例在书中视内容需要而有多有少,有详有略,彼此之间既有纵的联系,又有横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史记》编辑体例的成熟化和科学化,使纪传体史书在以后的年代里在中国史书编辑中占据了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史记》研究学家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笺证》是当代《史记》研究力作,也是目前最便于阅读的《史记》评注本。《史记笺证》引征宏博,对于"《史记》三家注"多有取资,其中对于《史记索隐》尤为倚重,在注《史记》的过程中或直接引《索隐》为注,或将《索隐》注文择为一说,或引《索隐》注文为证,在内容上对《索隐》有多方面的接受。但对于《索隐》注释不确之处,也予以必要的指明和纠正,体现了一定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朱志先 《兰州学刊》2011,(3):147-150
李贽《藏书》中充分展现李贽史论及其历史批评的精髓,他以原情论势的方法对汉史文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观点予以驳议,以全新的价值观对汉代历史人物作出评断,不以成败论英雄。李贽在精研汉史文本的同时,《史记》对其著述在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20.
刘冬颖 《学术界》2005,(3):293-296
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一向是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镇。从西汉算起,《史记》研究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一时间里,司马迁及《史记》研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史学研究中的显学。回顾《史记》研究的历史,其成果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司马迁生平事迹考证、文本章句阐释,还是思想义理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成果一方面为推动《史记》研究走向深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内容上的重叠也给《史记》研究带来了困惑。近读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我以为,这部专著的问世从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