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一书运用历史比较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福建漳州的三种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增补汇音》、《渡江书十五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及结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潮汕方言无疑是汉语方言中既古老而又很有特色的一种。对这样一种方言,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引起人们注意,有人为它编纂方言词典了。早期对潮汕方言感兴趣的首先是西洋传教士,1847年曼谷教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由GODDARDJOSIAH编的《汉英潮州方言字典》,大概要算是最早的一部潮汕方言工具书了。接下来又有几本以“十五音”命名的潮汕方言著述陆续出现,如1913年张世珍编的《潮声十五音X、1915年江夏越亭氏编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1921年落儒林编的《潮音十五音四卷》等,此后,以十五音为纲而编纂出来的一些潮音字(词)…  相似文献   

3.
《福建方言字典》(1837)是一部较早且具影响力的闽南方言字典,本文从三个层面对该字典进行研究:首先,从史料和音系考证其记录的是19世纪初期的漳浦方言;第二,将它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对比,并参照同时期其它历史语料和现代方言,考订其讹误之处;第三,结合古今语料的记载和实地语言调查来考察19世纪初期至今漳浦方音的传承和演变。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3期《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一文指出:汉字中有60几个引导字(前、后音字),凡与引导字不同音的字,可用前后音字各一个快读拼出。前音字五十个字如“一四五七十”等,后音字10几个如“偶叶袄”等。如“有、友”音,可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从声韵调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潮声十五音》的音系性质。经过探讨,笔者认为该韵书所反映的是粤东汕头方言音系。  相似文献   

6.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生,字扶益,别号白山,生于明天启王成年,徽州教县人,与后之妻源江永、休宁戴震皆为徽州同乡。黄生毕生致力于汉学,著述颇丰,《徽州府志)载黄生文稿十八卷,另有“三礼”、“三传”和杜诗方面的撰述,但均已散佚,唯《字估》、《义府》二书,燕族从孙黄承育刊印,而流传至今。《宇治)和《义府》,极务提倡比堪文字、以音求义等训估理论和方法,对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学派中人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产生过直接影响,训信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字祛》一书日:“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  相似文献   

7.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9.
王曦 《船山学刊》2008,(2):166-168
本文运用反切比较法对《性理群书句解》中南宋福建籍注家熊刚大的音注进行研究,发现其音注中有一些不同于当时通语的混注现象,如知端组混注、精庄组混注、非晓母混注、日禅母混注等。这些混泣现象可以在宋代其他福建籍注家的音注中找到相应例证,也可以在明末清初闽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和现代闽方言得到应证。结合熊氏的福建籍身世和闽地仕宦经历。我们以为。这些混注现象反映了南宋闽方言声母的特征.是熊氏以方音入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李光地与《音学五书》张民权一《音学五书》,顾炎武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经济家、地理学家。一生著述等身,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堪称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成就。“所以...  相似文献   

11.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2.
《译语类解》(1690年)是在朝鲜朝时期刊行的一部汉朝对译词汇集,它为木刻版,分上、下两卷,共62个门类,收录的词汇总数为4781条,其释词方式为:先写汉语词条,再用韩文标记单字的中国音(以“左右”而分类,“正音”为左,“俗音”为右),最后通过《训民正音》来注释词义.大部分学者认为此书为一部单一的汉朝对译词汇集,但通过对其文献性质的研究可以发现它是一部韵书——词汇对译集,并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国前期,即吴太伯至吴王阖闾前后一段历史,可以说是“文献无征”。只有《史记·吴太伯世家》开始有一点记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吴太伯传》稍详。此外如《春秋左氏传》、《国语·吴语》以及《越绝书》等仅写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间的斗争事实,而无先吴史事。 本世纪五十年代,我来到福建师范学院。偶与福建文管会秘书韩阅书同志谈福建省文物普查的情况。说到在福建华安县汰内乡汰溪仙字潭上有一段摩崖石刻,像画又像字,历来认为是仙人的笔迹,故称仙篆,地名取为仙字潭。《漳州府志》记载说此刻石韩愈曾看过,韩文公翻译说是:“诏还视文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意?直至1935年,广东  相似文献   

14.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15.
一、树立以“通”为特征的整体历史观,求得历史自身的完整性周谷城先生以一人之力,撰写出《中国通史》上下两册(开明书店,1939年出版),这在中国史学界是不多的。在初版《中国通史》的“导论’冲,周先生标举了中国古代所谓通史的“通”字的四种意义,如“历代事情前后相续,著于一书,叫做通史”,等等。他以为这几种意思都不足以反映今日通史之“通”的内蕴,从而提出“维护完形之通史”的概念。即,将“通”建立在他的“历史究形论”的基础上,其要义在于:不要毁坏历史之完形;在分解历史的诸因素时,须寻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今人多认为该书成于东汉,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宫崇、于吉均为重要编著者,全书170卷,是个大部头书籍,成书有个过程,可能先有个秘传简单的草本,即《太平经复文序》所谓“太平本文”,流传民间,以后逐渐增修而成。卿希泰先生则认为:“《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就其内容的庞杂,卷帙的浩繁来看,也不象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可能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这里用了“可能”二字,是一种推论,故金春峰先生认为:“至于早已存在一个民间道教并有许多道教徒创作道书,就更是以《太平经》是道教经典而作的推论了。”我认为这种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成立,本文即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韵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起源阶段,最早的韵书应该是山东任城吕静的《韵集》,现存最早最有影响的韵书《切韵》,颜之推、萧该等山东人对其成书起了关键的作用;2.归并韵部编纂韵略阶段,得风气之先的仍然是山东籍学人;3.等韵学阶段,等韵学导源于经咒对译,创建梵汉对音体系的三人中唯一的中国僧人是山东人义净;4.等韵化韵书阶段,山东人不仅对《韵略易通》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编纂出数十种等韵化韵书。  相似文献   

18.
凌斌 《中国学术》2003,4(4):313-318
《运送正义的方式》(以下简称《运送》)一书汇集了贺卫方在1998年至2002年底四年间发表的五十多篇“短篇文章、访谈以及演讲”(<自序>,第3页)。尽管涉猎的领域和论及的问题很广,可以说涵盖了十几年来法制改革的每个阶段,但贺卫方关注、思考和为之“上书”的中心问题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20.
方言研究在广东具有悠久的传统。清代就有《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撰)、《客话本字》(杨恭垣撰),《广州音说》(陈澧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潮汕十五音》等颇有影响的方言著述;20年代以后,关于现代广东方言的论著陆续面世,早期的如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1931),较后的如黄锡凌的《粤音韵汇》(1941)、赵元任的《粤语入门》(1947,英语本)和《中山方言》(1948)、岑麒祥的《广州音系概述》(1946)等等,这些著述大都一反过去只着力于考证“本字”的研究旨趣,转而采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调查方法来描写方言,把广东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