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资本获取货币剩余,而不是追逐商品.这种性质决定了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只有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新增货币是从总需求还是总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经济系统.从供给角度进入(退出)的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反比.我国当前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是成本推进与气候异常所致,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供给减少,反而助推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 ,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 ;同时 ,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并且反馈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灵敏性。这说明扩张货币需求总量和增强价格调整灵活性等名义需求管理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基础 ,而且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统一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前,我国的汇率制度是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复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和对外经济政策制订和宣布的汇率。它打住“一篮子货币”,随着若干种主要货币币值的变化进行调整。人民币调剂市场汇率则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由外汇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汇率。它随着外汇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我国取消其汇率制度后。中国…  相似文献   

4.
论资本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是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资本价值量由未来收益量决定的性质,使得资本主义的一切权力和荣誉等必须集中在有能力的人手中。以货币剩余为目标的性质,决定了资本在与工人的交往中将永远处在不利的地位,即资本永远不能从工人身上获得利润,(宏观)利润只能来自于新增的货币供给或资本积累转化形成的新增投资。由于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阶级将所获收入(大部分)用于工人消费,因此资本积累的结果一定是工人阶级的富裕化和劳动力的日益短缺,资本家阶级只是获得权力与荣誉,社会大众则获得全部产品,同时决定了各种宏观比例关系在长期一定是稳定的。劳资关系是由资本关系决定的,但各微观主体内部相对紧张的劳资关系,却会带来宏观领域相对宽松的劳资关系。这些内容决定了资本与资本主义处在不断异化的过程,它们最终会被自身的成就所埋葬。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年份里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货币流通速度在持续下降。本文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考察了中国不同部门的货币需求行为,验证了非农产业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远大于农业部门。这意味着改革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新增的货币量不仅要满足总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还要满足非农产业比重上升所引致的需求。因此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便会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这为认识中国的货币需求行为以及解释改革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根据汇率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应为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通货膨胀差异、货币供应增速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利率差异和财政收支状况,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得出,影响我国汇率中短期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外汇储备额,其次是两国利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和两国通货膨胀差异。结合各因素的现实状况,可以通过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人民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同配合;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加大国内市场导向型FD I的引进力度;疏导流动性过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流动性过剩问题,可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存量货币供给相对于存量货币需求的过剩。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通过外汇占款和其他途径进入我国成为我国货币供给过多的外部原因。从内部来看,1998年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货币存量是理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当居民资产发生结构性调整,减少持有货币资产而增加非货币资产,又会导致有效货币需求的不足。流动性过剩不仅会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并给金融体系带来潜在风险,还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增长及其实现方式的变化国民财富的增长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主要地归结为物质资本的投入,从而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在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国民收入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当国民储蓄率等于资本—产出比率与有效劳动力增长率的乘积,保持厂房设备等存量资产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均衡,经济增长才会出现。1经济增长过程表现为储蓄不断地转化为投资,因而在资本系数给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将由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供给的保障程度及其规模给出。根据这一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欧经济增长差异、利率差别、欧元区内部货币和财政政策、国际投机资本等方面分析了欧元汇率下跌的原因,并认为随着美欧差距的缩小,欧元汇率上涨可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我国当前阶段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股市价格的上涨是由外汇过剩决定的,因此为控制股市价格进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实现其理性增长,应主要从解决外部失衡着手以抑制投资需求,同时兼顾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治理以增加证券市场的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1.
黄湘中 《兰州学刊》2011,(7):1-5,10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劳动力价值一般是按资本获利多少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高低。劳动力使用价值来源于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无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与资本交换并创造价值。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就是价值的创造”。因此,价值源泉不是抽象劳动,而是劳动力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被视为价值源泉的定义,它与“价值是抽象劳动”发生矛盾,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12.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决定价格水平,后者决定利 率水平。我国的货币均衡理论由于混淆了货币需要量和货币需求量这两个概念,因而存在 着一定程度的逻辑混乱。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货币均衡:一种是决定价格水平的货币均衡 (“货币供需均衡”);另一种是决定利率水平的货币均衡(“货币供求均衡”)。本文分别提出 这两种货币均衡的公式,在这两个公式中使用了相互区别的四个概念,并分别用数学公式 说明货币供需均衡与商品、服务市场均衡的联系,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资本市场均衡的联 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红利"开始发生变化为基础,阐述与分析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指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边际效率逐步递减的趋势,劳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具发展空间。本文还指出,在我国高速的经济社会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与劳动者结构存在着"非均衡",以及呈现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弹性低的反向变化,构成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条件。为此,我国需要像资本投入导致技术水平层次的变化一样,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源于西方货币理论的货币政策,必然出现只注重流通中的货币而忽视经济实体运行的理论异化。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实体运行,货币政策一定要建立在对实体经济调节的基础上,没有商品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宏观调控不可能解决经济中的顽疾。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表明,只关注流通领域的货币政策是有缺陷的,这也是马克思货币理论对现代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但自20世纪90年以来,价格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FTPL)引起了人们对价格决定的重新思考。该理论强调财政政策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如果财政盈余与政府的名义债务是独立的,价格水平由财政政策决定,这种财政制度称为非李嘉图制度;如果价格水平仍由货币政策决定,财政盈余对政府的名义债务做出调整以确保预算约束成立,此为李嘉图制度。本文结合FTPL理论的推论,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冲击的外生性假定和不同变量顺序下得到的脉冲响应所蕴含的不同经济学前提,对中国1979~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李嘉图制度更符合中国实际,物价水平仍然是由货币当局决定,但财政政策对价格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1880年以来的货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表明:民族国家创造货币的能力,特别是不同民族国家以不同的增长率创造货币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汇率的最优管理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经济目标、经济的冲击来源和经济的结构性特征等。一般而言,固定汇率制度和弹性(浮动)汇率制度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货币一体化的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固定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类型,以及固定汇率制度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劲 《天府新论》2003,(2):21-23
金融波动是实际经济波动的延伸 ,是经济波动在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实际经济波动向金融波动的传导渠道可以概括为 :生产投资波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金融波动 ;经济过热———泡沫经济盛行———经济转冷———泡沫破裂———金融困境或危机 ;财政赤字———货币供给过度———通货膨胀 ;进出口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大幅贬值———金融波动 ;一国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波动或紧缩信贷或资本流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它国金融波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把资金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资金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资金就是资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685页、第26卷Ⅱ第625页)。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一般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它在生产中并不增殖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生产中则会增殖价值,其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于生产的货币(价值)由于在生产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或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也就转化成了资本。由此可见,资本就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既然资本家的资金是资本,所以,从本质上看,资本家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货币供给的大小与银行体系的性质及其健全程度成反比,因此较不健全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最终却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健全的银行体系与较快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社会的两难选择。银行体系性质的设计不是任意的,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竞争需要的结果。尽管是金融危机的策源地,但从国家利益竞争的角度出发,相比于西欧和日本等国的银行体系来说,美国仍然会保持健全程度较弱的银行体系。我国也须保持现有性质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结合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实际数据,对货币M0、M1和M2的监测价值及指示内涵作出实证分析,旨在弄清它们与宏观经济总体目标间的联系,为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文章认为:随着整个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宏观监测体系中,M0的监测价值降低;M1因其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和就业均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中准货币的增长既可能是信贷扩张的结果,也可能是实际储蓄增长的结果,这一点与我国资金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