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今日南国》2010,(5):60-61
龙脊梯田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  相似文献   

2.
瑶寨的早晨     
尹雪梅 《社区》2009,(5):35-35
“沙沙沙”,一阵悦耳的扫地声把我从美梦中催醒,一定是勤劳的瑶家大妈早早起来打扫卫生了。“起来喽,早上光线好,赶快去拍照。”隔壁几个摄影发烧友在互相吆喝着。我睁开睡眼,伸头往窗外一看,大妈已经放出家里的几只鸭子从屋后的石板路往门前的小溪边赶,几只白鸭摇摇摆摆到了溪边扑进水里,大妈用一个竹篱将它们围住。  相似文献   

3.
洪秀艳 《今日南国》2006,(16):30-31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桂北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几年来,龙胜县地方税务局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勤政廉政、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方针,按照“带好队、收好税”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积极服务经济建设,为龙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龙脊山下铸就了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红瑶寨     
陈天禾 《华人时刊》2009,(12):39-39
致富与修路对于广西北部大山深处的瑶寨来说,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传奇的色彩。 瑶族是一个统称,有很多分支,分布也很广。其中一支因穿红色服装而被称为"红瑶",居住在一个叫和平乡的及其周边地带。  相似文献   

5.
本调研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 :(1)简要交代龙脊地区概况和开展龙脊景区调研的缘起 ;(2 )对龙脊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阐述 ;(3)龙脊旅游开发现状及龙脊旅游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4 )提出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以实现龙脊可持续旅游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类学并没有处理好地方与全球的辩证关系。无论是从单个点出发的民族志研究,还是单纯宏大叙事的论述,都已很难得到当代人类学界的欢迎。因此,必须通盘考虑两种研究范式的优点和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改进。作为当代环境人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政治生态学将"地方性"的环境事务置于全球的背景中去洞察,较好地处理了地方-全球复杂的辩证关系。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去看,龙脊古壮寨的生态重建与外部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龙脊古壮寨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成为全球性旅游资源配置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布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一个社会来说,位居意识形态主流的官方意志拥有多种表达手段,民众意志同官方意志总是存在相当距离,因而其传播渠道受到了较多限制,一般只能通过口头形式流传.谚语作为民众群体意识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之一,是洞察民众思想的重要窗口.藏族谚语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体验,与官方意志存在一定差异,其特定共时平面的书面谚语,比较准确地透射出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4村70多年变迁发展历程的资料分析及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和反思经典案例蕴含的经验,抽象分析了村庄变迁发展诸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本质、较稳定的关系。认为:农业环境恶劣和极端贫穷困苦等不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村域发展动力;村庄兴衰沉浮是村域领头精英和创业农民群体行为顺应时代潮流与否的结果;“责任制度-大寨精神-创业农民群体效应”相融合能够保障集体生产效率。这是经典案例蕴含的中国经验,其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是:村域经济活力由村域资源环境、“制度-组织-精英”活力共同决定;村域经济水平及贫富分化与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新经济体发育及相融程度正相关;村域支柱产业的多样性、根植性对村域经济韧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坚持和弘扬大寨精神。  相似文献   

9.
民间熟语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由于它反映了一定的民俗现象,因而极具民俗价值。考察青藏地区谚语、谜语的民俗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与生俱来的民俗属性、字里行间的民俗内容以及为民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文化遗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谚语翻译应充分了解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分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谚语群”是谚语中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的集合。它和分散的谚语比起来,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例,在陶汇章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大娄山深处的江冬梅16岁零3个月第一次出门远行了.去的地方是湖南沅陵。上车下车,下车上车,辗转奔波,一天两夜,江冬梅随着两个男人坐着汽车到达了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谚语的创作者是民间人士,谚语的语言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谚语可以用少量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是语言的最高境界,谚语是哈萨克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汉语和泰语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从反映汉族和泰族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传统习俗、社会结构四方面的谚语入手,以探讨汉语谚语和泰语谚语各自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藏族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多种文献出发,在梳理了翻译、艺人和诗学及史实性等问题后,可以发现以往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侧重于史诗文本和吟游诗人。但遗产制度塑造了更广泛的传统实践知识,《格萨尔》史诗在以多样的文化形态传承着。以谚语和本土化微观叙事为例,谚语使《格萨尔》独立于正式的表演语境之外,成为日常口头实践的一部分;非正式的微观叙事则将《格萨尔》史诗与地方联系起来,形成了更广泛的藏族文化圈。这些与《格萨尔》相关的体裁生态系统展示了史诗知识是如何超越遗产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红色一直点缀着生活、节庆,千百年来长兴不衰。在闽南和台湾人心目中,红色寓意喜庆、平安,昭示业兴、家和,见红大吉成为一句流行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在当地民间,捷报、喜讯要用红纸或套红;开张奠基、竣工剪彩用大红绸缎;夺冠登科要披红挂彩;拜师结义、男婚女嫁要递换红帖;本命年避邪民俗要扎红腰带穿红衣服;生孩子要送红喜蛋;慰问金、压岁钱、过节费要装在红纸袋;盈余分配谓分红;年首取得成绩叫开门红,就连砌灶也要用红砖,烟囱也要涂红色。新建房屋在安门和上梁时,都要用红布作垫。每逢盛大节日、喜事庆典活动都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迎新年,要换贴红对联、悬挂红灯笼。新婚洞房里里外外满目红艳:红门帘、红窗帘、红被子、红床单、红枕头、贴红双喜,点红蜡烛。新娘子的婚装上上下下更是红上加红,就连遮盖羞昵的那块盖头也是红色的。这些红色饰物为婚喜气氛增添了环境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