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朝后期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国伊斯兰伦理思想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大批“以儒释伊”的汉文伊斯兰译著家和思想家异军突起。他们以实际行动开启了历史上的“回儒对话”,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进程,进一步巩固了回族穆斯林对中华文化的适应。刘智的“五典”学说就是这次“回儒对话”的重要成果。本文就儒家“五伦”思想和刘智“五典”思想进行比较,以期全面认识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伊斯兰文化的本来精神。  相似文献   

2.
刘智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精神的影响。他以伊斯兰为体、中国传统哲 学为用建构了以"人"的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 点;全面揭示了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在肯认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从宗教 和道德相结合的高度构想了人生境界。其人学思想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结晶,反映 了中伊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相融互通。  相似文献   

3.
4.
白寿彝先生不仅在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国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早期的朱熹研究亦非常值得重视.他不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撰述进行严密精审的考证,而且超越了单纯的考证层面,反映出通贯的历史意识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朱熹著作的思想核心和主...  相似文献   

5.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6.
7.
作为一名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坚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真履行宗教功课,严格遵行教法禁戒,他的宗教观着重讨论的是“天道五功”,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念、礼、斋、课、朝。刘智对于“天道”的阐释并不仅限于“五功”的实践,其思想的主旨十分明确。即惟有注重精神修炼才是重要的,而履行“五功”则是穆斯林实现其天道的一项基本任务,即所谓“敬服五功,以尽天道”。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把穆斯林日常的宗教功课当做精神修炼和灵魂净化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把“敬服五功”视为实现天道全部内容的基础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是刘智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认识论是以"认主"为中心并为其服务的,"神人合一"是其认识论的基本特点,而他对于认主三种方法和途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内心省悟)的表述则完全是围绕着"认主"这一基本命题而展开的.他认为人可以感觉、思维并能认识事物,他对人脑机能进行了分析,说明他是一个可知论者,他对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是毫不怀疑的.但他的"神人合一"的认识论也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
仇王军 《回族研究》2012,(3):119-124
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刘智邀请王泽弘、徐倬、徐元正、景日昣、鹿祐等一些汉族官员和名士为其著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写序,目的是借助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获得思想上的认可和学术上的肯定,并让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了解伊斯兰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不为教外人士所知晓的一种焦虑心情。后人在刊刻刘智的《天方性理》时,邀请乔松年写序,是因为乔松年在对待回民起义问题上持缓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刘智作为中国回儒的代表,他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伊斯兰哲学思想的主题,其中完人思想,就是对伊斯兰哲学思想传统中完人思想的儒家式表述。这一主题既是对伊本.阿拉比等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承续,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对刘智这一思想的探讨,对于加深回儒对话,加深对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的深化认识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智哲学思想是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交汇融合的结晶。刘智从充实和完善伊斯兰教哲学、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以自身“学通四教”的文化心理素质为优势,从宇宙观、认识论、人学理论等方面全方位地改造和吸纳“理学”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和思辩成果,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真宰造化一切”的宇宙观,“即物识主”、“率性修道”的认主修养说,“清心尽性”、“归根复命”的性命论,成功地实现了由经典伊斯兰教向中国伊斯兰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刘智(约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主要有<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①本文根据中国经堂教育现存的文献资料,考证了阿拉伯文文献并对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阿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智(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天方性理》卷首附有采辑经书目,该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目录。本文根据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现存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并参考国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资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是迄今为止对《天方性理》参考文献的全面考释,对研究古代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回儒集大成者刘智运用儒学的概念术语来阐述伊斯兰思想,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形态。本文以刘智《天方性理》为立足点,探讨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理"和"性"在伊斯兰思想中的来源,并与儒家有关性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刘智在何种程度上使用了儒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梁向明 《回族研究》2001,3(1):88-91
"以儒诠经"(或曰"以儒释经")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文化现象,其实质是刘智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回族穆斯林学者受当时时空环境的特殊复杂因素所迫,为了宣教、护教的需要,"用儒文以传西学(伊斯兰教)","原儒语以明其义"的手法,以汉文为宣传工具而从事的伊斯兰教实践活动.刘智等人借以宣传伊斯兰教的思路和途径曾一度被认为是"反经异俗"、标新立异,认为这样做有悖于伊斯兰教教义,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但他"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问世后,却受到了教内人士和汉族士大夫的普遍赞赏和首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刘智等人的作法,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刘智"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活动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从文化交流的大前提审视,它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经过长期对立、碰撞、交流、融合后所结成的一个硕果,是中阿文化交流的一份历史遗产,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中阿人民传统友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清初刘智伊斯兰哲学名著<天方性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先天"与"后天"的哲学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赜,比较了它们与先秦儒家<伏羲图>及宋明理学中的渊源关系,展示了明清回儒"以儒诠经"哲学创新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8.
构词的意义在少数民族学生外语交际和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哲学和比较语言学为基础 ,着重从语言学层面 ,探讨、论述构词法的特点 ,以及与语言、语音意义的关系和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优素甫在《福乐智慧》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性论思想。其人性论具有独特性,即提出了四种相对的人性形态,将人性的善恶属性放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考察。进一步从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角度统一了人性、行善和人的幸福。始终重视理智、理性、智慧、知识、德性、行善与人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人之为人的主要规定性是什么、人性的内涵、人性的趋向、人性的意义、现实的人和追求完美人性问题的理论意义等问题而言,优素甫的人性论和儒家人性论之间具有一定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