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循化的历史和循化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循化的时间,分析了循化撒拉族穆斯林聚居区的形成和独特的内部结构、有关制度、祖传手抄本<古兰经>等对这个聚居区形成的促进作用.介绍了清乾隆前在循化初建的清真寺,特别是古貌大体仍存的7座清真寺,介绍了循化伊斯兰教的教派(包括拱北)、教派斗争和穆斯林反清起义,最后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循化伊斯兰教和时循化伊斯兰教大家不熟知的几条汉文资料的存目.  相似文献   

2.
南京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2):146-162
本文叙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地位,介绍了伊斯兰教元之前传入南京的一些可能,罗列了明前期南京穆斯林频繁迁移的种种情形,研究了明伊斯兰教政策首先在南京实施以及这种实施对南京伊斯兰教的影响,对南京的清真寺及有关场所作了分类,对净觉寺幸存文物作了列举。并着重从伊斯兰教在中国全面中国化的角度,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南京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活动的关系,使研究更具历史感。最后简单论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大同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同辖域的历史变迁,接着概括了大同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大同的时间。然后重点叙述了伊斯兰教率先在大同普传的情况及其主要特征,介绍了大同辖域内的几座有特色的清真寺及与它们相关的经堂教育、明清人物等情况。随后简单介绍了明嘉靖丙午陨石题记,列举了大同辖域清真寺碑刻匾联名单。最后陈述了对大同伊斯兰教研究有关键意义的“大人坟”的现有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首要样式,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装饰艺术是伊斯兰文明的物化象征标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其形式、内容、色彩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伊斯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6,(2):88-102
本文首先介绍了兰州的辖域及历史沿革,然后提要式地列举了兰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接着根据伊斯兰教传入甘肃的一般情况,谈了对伊斯兰教传入兰州时间的初步看法。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兰州伊斯兰教大事、清及民国伊斯兰教政策在兰州的实施及兰州的清真寺三个方面。特别是在研究兰州清真寺时,倾向于认为兰州是经堂教育制度化中的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城市。在这之后又对兰州的门宦及其拱北作了尽可能全面和简略的列举。最后探讨了可以认为是清末民初兰州伊斯兰教“特产”的灵明堂及由灵明堂创传所折射出的这时兰州伊斯兰教的“一角”。  相似文献   

7.
北京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北京伊斯兰教的地位,对伊斯兰教传入北京的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6个方面概括了北京的清真寺在哪些方面为全国清真寺之冠,指出筛海传说与筛海坟是贯穿北京伊斯兰教从始至今的一项内容,对与北京伊斯兰教有关的人物进行了较细的分类,较详地罗列了北京伊斯兰教的大事,对北京现存的碑文进行了分类,并第一次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中国伊斯兰教主要在民国年间进行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近10年采,随着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出现一大批关于中国清真寺的专题介绍与研究新成果。特别是刘致平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的出版,将清真寺研究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研读了这些成果,使我们对中国清真寺的历史沿革,社会职能,建筑风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穆斯林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经济、文化、思想状况。近年来笔者到西北、东南及中原部分地区也进行过一些实地调查,见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在此不揣冒昧,草此拙篇,希望有助于对中国清真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仙镇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朱仙镇的繁荣过程 ,指出在朱仙镇的繁荣中穆斯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伊斯兰教传入朱仙镇的时间上 ,采用了与开封大抵类似的提法 ,只是着重以清真寺的始建时间为标志。本文重点分析了朱仙镇伊斯兰教在明清达到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的五项具体表现 ;对朱仙镇清真北寺的文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介绍。最后简单分析了朱仙镇与开封两地伊斯兰教的关系 ,并对作者将两地分开来进行研究的特定角度作了交代说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济南地名及辖区沿革,接着概述了济南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济南的时间,然后是对济南穆斯林主要聚居区和济南清真寺的重点介绍。在清真寺介绍中尤重济南清真南北两大寺的建筑沿革、建筑成就与掌教制度三个方面。紧接着是对济南伊斯兰教派别和人物的一点初探,但重点还是探讨与他地有所不同的清中后期及民国前期的济南伊斯兰教和济南主要表现在汉文碑刻匾联中的相当宝贵的宗教思想。最后将除碑刻家谱以外的文物进行了存目。  相似文献   

1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6,(1):109-127
本文首先解释所属地名称用“河州”而不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缘由。接着初步概括了河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提出了伊斯兰教传入河州的时间。随之罗列了清及民国年间河州伊斯兰教历史上的20件大事,以便先给读者一个大概的历史印象,而把文章介绍的重点放在有一定实地调查的清真寺和拱北上。然后根据很有限的材料,尝试性地对河州的穆斯林和河州的经堂教育作了点研究。最后则是对河州伊斯兰教经学典籍、思想、器物、技艺等等的提纲式列举。  相似文献   

12.
正北方民族大学丁明俊教授著的《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主持完成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教的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最终成果。该书采用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对我国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教派门宦的组织形态、门宦教权体制的形成与演变、拱北经济运行、清真寺组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宗教职业人员在宗教组  相似文献   

13.
北京伊斯兰教何时形成,虽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一致认为北京自元代以来就已经是全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观察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窗口了。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文化。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传播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伊斯兰与清真寺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清真寺对于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从清真寺的沿革、兴建清真寺的动因及模式以及修建清真寺的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清真寺的研究添砖加瓦,推动清真寺研究走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正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著的《杭州伊斯兰教史》一书,201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讲述了杭州自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在杭州地区社会历  相似文献   

16.
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后发现,清真寺既是布善之所,也是行善之处,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重要媒介的、自成体系的天课制度,凸显出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清真寺在践行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建构和谐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与物质平台,在奉行团结、稳定、互助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宗教研究包括伊斯兰教研究多侧重于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对宗教经济关注较少.在新形势下宗教研究尤其是伊斯兰教研究要拓展领域,故清真寺经济研究就提上了日程.清真寺寺院经济是清真寺正常维护和开展各项教务工作及发挥各项社会文化功能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清真寺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收入与支出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和合理化,不仅对清真寺依法管理和民主理财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兰州伊斯兰教寺院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强 《回族研究》2000,(4):43-50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兰州市伊斯兰教的总体情况及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调查,内容涉及兰州市伊斯兰教的总体情况、清真寺历史沿革、寺院经济、经堂教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阿洪及满拉的汉文化水平、寺办学校等多个方面,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伊斯兰教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就目前伊斯兰教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导言本文透过对历史的研究,探讨唐代与五代(618~960)时期阿拉伯半岛与中国的关系,并论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内,两地通过伊斯兰教在贸易、外交和文化上的联系。本文还将清楚地显示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根源和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共同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