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同治年间,我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陕甘回民大起义,陕西西府凤翔,是这次起义的重点地区之一,崔伟是西府回民杰出的起义领袖。在他带领之下,西府回族人民出生入死,纵横千里,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值得认真研究。本文拟就同治九年前崔伟与西府回民义军在陕西活动的作用、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引起专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伟东 《回族研究》2003,5(4):71-77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200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  相似文献   

3.
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北回民起义.本文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论述了令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当前陕西地方民族关系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当前对“回民起义”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德昭传略     
丁雪梅 《回族研究》2002,(4):116-117
清代后期,出现了一名回族将领,他就是颇有名气的马德昭。马德昭,字子明,自称“西蜀”人,实为四川省阆中人。青年时以武生投于清将向荣部下,以功得参将称号。因病归乡休养一段时间,后又被清廷起用守卫黄河。因在河南、陕西间作战有功,擢授固原提督,署清将僧格林沁右翼长。 同治元年(1862年),西征太平军在陈德才率领下攻入陕西南部,五月初越过秦岭,直逼省城西安,全陕震动。陕西回民在太平军的影响下举起了反清义旗。回民起义首先发动于渭南,接着同州(今大荔)、华州(今华县)、长安、咸阳、高陵、富平、泾阳、三原等地的回民也起而响应,反清烈火烧遍了八百里秦川。回民起义军进而围攻省城西安。清廷惊呼“回围西安者众至五六万”[1](P27)。清军困守于西安、潼关等几个孤城,清朝官吏丧魂落魄,清廷十分震惊,急令马德昭等率兵往救。马德昭接令,挑选了  相似文献   

5.
公元1862年,陕西爆发了历时17年的回民反清起义,对这段悲壮而不幸的历史,官方的记载失之公允。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长寿和他的弟子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回民起义在各地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来自民间的真实宝贵资料,后历经曲折,终于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6.
清末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是一次反帝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民族自卫运动,本身没有留下档案资料,这就为后人研究这次起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于这次回民起义的杰出领导人白彦虎的情况亦是如此,仅就他的籍贯以口碑资料为据,就有“邠州人”、“陕西泾阳人”、“陕西长安人”或“西安人”等不同的说法,但是由于缺乏非常可信的资料,一直无法形成定论。本文在对各种说法进行调查论证后,结合新发现的一些史料,认为白彦虎的籍贯为“陕西长安人”或“西安人”的说法依据充分,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7.
禹得彦原是陕西有名的回族大财东,为反抗清朝民族压迫,曾主动放弃万贯家产,投入到陕西回民起义的斗争中,并成为陕西回民起义十八大营元帅之一。起义失败后,被强行安插在甘肃华亭县。晚年为民族团结、地方建设做了一些事,曾出资修建数座清真寺。  相似文献   

8.
"东干"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鹏  沙勇 《民族研究》2007,2(1):75-81
历史上的"东干"一词曾用来指称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东干"一词既不是突厥语"留居"、"转变"之意,也不是从"东甘"、"潼关"、"敦煌"、"东岸"之类的地名转变而来."东干"应是陕甘方言"东安"的音变,原指陕西东府地区,当地人(包括回民)以"东安人"自称,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借用来指称清乾隆年间以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首先在东府地区爆发,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遂用"东干(安)"称参加了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广大地区的回民,"东干"成为陕甘回民的别称之一.  相似文献   

9.
董志原十八营元帅是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义的骤然爆发,迅速形成为一股强劲无敌和巨大规模的反清洪流,及至起义失败,都与起义的领导人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所以对这些领导人物的研究,无疑会更进一步地推动对整个回民起义史的研究。从这点认识出发,本文对陕西回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十八营元帅的事迹作了一些粗浅的考察和论述。由于回族内部起义历史资料非常少,旧的官书和私人著作记载错误又多,尽管我在本文中力求做到使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但文章内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0.
同治以前,在陕甘地区的某些州县中,回民人口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如渭河两岸部分州县,回民人口比例接近或超过三成,河州回民比例更是超过半数。但从整个地区来看,回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研究表明,同治以前,陕西回民仅占全省人口的一成五左右,甘肃回民仅占全省人口的三成左右,两省合计,回民仅占总人口的二成五左右,总数估计不会超过800万。这和人们原来普遍认为的陕甘两省回民人口众多,尤其甘肃一省回多汉少的说法,相去甚远。清代陕甘区域回民人口数量被严重夸大与同治年间的西北战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重新评价白彦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对中亚实地考察,叙述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籍贯、经历、起义后期斗争中诸种超常表现等,对某些学者视白彦虎为投敌叛国的“民族败类”之说提出相反的观点,对他在西北回民起义后期斗争中所做出的努力、保护义军余部、形成与发展中亚东干移民群体时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洪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普洱马阿洪,名寿清,中国伊斯兰教陕西学派云南籍著名阿洪。在清朝同治年间参加陕西回民起义期间,用“消经”撰写了一本“随军日记”———《正大光明》,简要记录和回忆了那时回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受抚”谈判的情况、“善后”的安置、义军的活动、开支账目、作者的感想、回民被左宗棠大肆屠杀以及义军悲壮逃难的历史等。本文以普洱马阿洪一生的历史和陕甘回民起义为轴线,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根据民间调查、口头传述和文本资料,对普洱马阿洪的生平、著述略作介绍,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同治年间,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这次回民的反清运动持续了16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在近代回族斗争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西北回民反清起义这一历史课题,曾吸引了一些中外学者进行研究与探讨,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论著,1988年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的高文远所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以下简称《反清运动》)一书,就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这一历史课题研究中推出的一部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马强 《回族研究》2007,(1):26-31
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是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从人类学角度审视,其研究价值有四,即弥补资料之缺失、赋予历史以真实、反观自身之文化、理解他者之心灵.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的民间立场和叙事,弥补了以往资料多出自官府和汉族士绅及内容和观点偏狭之不足.就此可以看出马长寿先生是一位学养宽厚、眼光敏锐、博与专结合的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研究中,我们无法回避一位历史人物,——就是同这次起义相始终的陕西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作为回族历史人物,对于他的评价,至今仍有争议。近年来随着左宗棠之被推崇备至而戴以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桂冠抬到吓人地步的同时,白彦虎则被扣以叛徒、卖国贼的罪名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贬斥。奇怪的是,前者为屠杀千千万万农民起义者而顶戴加身的末代封建王朝的“中兴名臣”,后者为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而坚持斗争16年最后被迫流亡国外的农民起义领袖,对其评价竟如此不公,令人费解。按  相似文献   

16.
东干人     
东干人 苏联穆斯林民族之一.自称回族、中原人或老回回.系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与当地穆斯林民族通婚繁衍的后裔.其迁居过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世纪末,清朝乾隆皇帝将居于伊犁河谷的回民安置去的.一次是1877~1878年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余部迁居而去.人数约五千人.最初住在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其后十年间又有一些甘肃籍回民,因逃避清廷迫害而陆续迁往,现有人数约51694人(79年),一说约8万余人(90年).分为两支,一支为陕籍东干,住在哈萨克加盟共和国江布尔镇的马山青镇、朔尔—提别镇与奥克提亚勃尔集体农庄.约2万多人.一支为甘肃籍东干人,住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1877—1884年间,数千名说汉语的中国穆斯林(Chinese speaking Muslims)因西北"回民起义"、中俄签订《伊犁条约》等事件被动或主动迁居中亚。这些来自陕西、甘肃和伊犁的穆斯林自称"回族""回民""老回回"和"中原人"等[1][2][3]。1924年(另说1926年)[4](P182),由前苏联东方学家和民族志研究者组成的民族识别工作组将他们识别为东干族(Dungan亦写做Tung-an)[5](P7)[6](P24),虽然人数不多(1926年苏联人口普查时,  相似文献   

18.
中亚东干族是移居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陕甘回民后裔。其主体是清同治年间反清回民义军的第四、第五代传人。近10万东干族是中国穆斯林在境外的优秀群体,在国外100多年他们始终保持中国及西北回民的传统文化。这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是叶塞。叶塞·朱玛佐维奇·伊斯玛洛夫1949年9月24日出生于中国境内伊宁市巩留县的一个回民家庭。祖籍陕西渭北人,姓杨(他只记得是清河边的人)。其曾祖父弟兄三个,1862年都参加了白彦虎领导的反清义军。起义失败后全家数十口人随白部转战万里,于1877年到达喀什。这时清军对这批义军的既定方针仍是斩尽杀绝…  相似文献   

19.
<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一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回族伊斯兰教学者马霄石(1906-1988)先生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的<回民起义>、林干的<清代回民起义>和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族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等齐名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回族史的代表性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系统研究西北回民起义的首创之作.该书系...  相似文献   

20.
杨德亮 《回族研究》2012,(3):107-113
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