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海峡两岸汉字多音字审音表作了较详细的比较,认为《国语审音表》(台湾)吸收了《普通话审音表》的成果,并向普通话靠近了一大步,但目前仍有319个汉字的读音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台湾重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不大考虑目前北京人的实际读音,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则重视北京人的实际读音。本文认为实际读音是审音的唯一标准,并对此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历代注家着眼于“氓”,说法各异。结合上下诗意与春秋庶人婚俗,“复关”应是诗中女子用以搪塞他人的隐语,当指“返回的媒人”。春秋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现于庶人婚姻,是基于消解原始对偶婚影响、巩固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特定背景,有其进步意义。庶人婚礼的基本框架是“三礼”。  相似文献   

3.
一、学术界人性说的争鸣及对孔子人性说的认识在《论语》中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孔子明确说到“人性”问题唯一的一句话。大概正因为是这样,使后来,尽管是儒学独尊以后,人们在这个问题免受了束缚,思想驰骋,百家争鸣,出现林林总总的人性说。然而,自春秋战国,直到汉之前,许多人性论者都是独自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去论述人性的善恶,并未把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自己人性论的主论依据。就是汉初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的董仲舒也没有对这“八字”人性说,作出直接的解释。直到东汉以后,人性论者才对之作出诸多解释,王充算是比较早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壹>·“相”字研究现状之分析 “相V”句式(相+动词)之中,“相”字属于什么词类?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之中,相字具体显现什么词义?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王力著《古代汉语》230页常用词“相”字之(四):互相。引申为共同。又指一方面对另方面。 (2)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读本》286  相似文献   

5.
一先从“秀才识字认半边”谈起。我们使用的方块字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半边义符和半边声符的“形声字”。“裹”“蜾”“菓”等都包含声符“果”,于是我们可以判断这几个字都读“果”,这样给我们识字带来方便。但是“裸”或“倮”中也包含声符“果”,却不读“果”,而要读“瘰”(luǒ)。如果有人把“赤裸裸”读成“赤果果”,这就闹出笑话来。因此“秀才识字认半边”成了“读别字”的同义语。不过要知道,这只能怪“汉字”,不能完全怪“秀才”。“工”与“空”“红”,在读音上声母虽有差异,但发音部位全一样,都是舌根音,只是发音方法小有变异,所以读为k′-、x-①。这类语音变化现象比较容易解说。可是“果”是k-声母,而“裸”是l-声母这是怎么变来的,便成了古音学中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6.
“幽默 (Humor)”引入中国文论 70年 ,翻译者当年辞不达意的无奈被忘却 ,成了典型的理论误区。幽默的发生有重要的人类学机制 ,健全的人类族群都有幽默 ,但有民族文化差异 ,在那些由于同样原因使之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中国传统幽默及其理论自成体系 ,博大精深 ,亟待发掘整理。幽默在中国本土共名应是“雅谑” ,其形态包括达生、幽雅、雅谑、绝倒、诞妄等。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1619—1692)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个杰出思想家,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在当时是超轶前人的。在他的主要著作和社会政治实践中,力图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到社会、政治和史论方面。因之形成了他的政治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他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仁义相资” (仁义相互为用之意)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阴阳不能偏用”这一概念推演出来的。他就是运用“阴阳互用”、“仁义相资”这一理论来“知人论世”,畅论历史,揭示他的政治思想的。 王船山的政治哲学,主要反映在他晚年著作的《读通鉴论》和《宋论》当中。他的论述由秦始皇开始。 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与封建制曾进行长期的殊死斗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环绕这一斗争展开的。这一斗争的中心,集中在仁与义这一对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上。我们将通过讨论这一命题的演变,看王船山如何使用这一命题的合理内核,畅论历史,揭示他的政治哲学,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一、仁与义怎样由道德伦理范畴进入政治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的经典中,“别”与“和”是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能否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能否正确把握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精髓的问题。 有的同志在论及儒家的伦理思想时,曾引《孟子》上说的“夫妇有别”与《礼记·礼运》转述的孔子讲的“夫妇和”相比较,认为《孟子》中的“‘夫妇有别’一语有问题,不似孔子的‘夫妇和’(和好),为合理”。依这种理解,显然孔孟提倡的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是不同的,即孔子重和谐而孟子重尊卑,所以似乎孔子的主张更为进步和合理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愈加突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汉字越是走向成热,它的形体的抽象性越来越高,表意性越来越差。在几经演变之后,汉字的形体与字义之间一望而知的关系便被蒙上了迷雾,同时,人们的认识在加深,语言在发展,词汇在不断地增加,文字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洛如吟社”作为清代浙江平湖最大的诗社,扬风扢雅,诗酒风流,其文学与文化影响很大,朱彝尊当时就曾亲为编定《洛如诗钞》六卷.影响所及,当地将“洛如吟社”视为文学与文化之风标,接连有续社之举,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等.这些续社因首倡者、主持人、参与者、规模、持续时间等与“洛如吟社”均不相同,举社时间与之亦存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后时间差,所以应被视为各自独立的不同诗社.《中国文学大辞典》所录词条“洛如吟社”不仅在举社时间上存在认识错误,而且将“洛如吟社”、“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三个诗社的成员混为一谈,极易误导读者,有必要略作辩正.  相似文献   

11.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12.
“訾算”不同于“訾税”。《汉书·景帝纪》所见“訾算”是以“算”为单位的关于居民财产总额的统计,“訾算若干”作为“为宦入仕”的准入资格,借用了“算”这一统计单位的方式。吴简中的“訾”可能是“訾算”的简称,其是作为平訾过程中划分户等的依据,而非赀产税。  相似文献   

13.
三音节语词单位说略——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音节走势和“三音化”倾向许浩三音节语词单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个特殊的聚合群,但长时期被研究者冷落。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三音节语词在日益增多”、“词汇中出现了‘三音化’倾向”等结论。①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数词一、六、八、十的促音化条件和原因,认为这些数词之所以出现促音化现象,是因为它们本身为入声字。日本汉字音以入声字尾音促音化的方式有条件地保留了原塞音韵尾-k、-t、-p的近似音值,从而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促声调。  相似文献   

15.
儒家诗学发端于孔子。孔子之后,承传关系便不太了然。汉时,四家诗出,《鲁》诗最早(见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序》)。然其传人,据《汉书·楚元王传》称之为“孙卿门人”浮丘伯。丘伯为汉时齐人。《齐》诗在文、景世与《鲁》诗齐名,传人辕固,固以上传者不详。《韩》诗、《毛》诗皆称传于子夏,而子夏论诗,仅《论语》一见,别传无徵。最为确凿有据、对诗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孔子身后,当推孟子。他不仅是最早出来解释诗歌篇义的学者之一,而且对诗学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从其内涵上来看,它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主体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这种动力的发展.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彝族同中国各民族一样,是诗的民族。她不但善于用诗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而且有着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彝族古朴的诗学遗产充分体现了人和诗的本质,从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雅精深的思想文化成就。 《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这三本书,现系统地搜集了彝族古代十二位大布摩用彝文写就的民歌体十二部诗歌论述,这些彝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彝族文化的民族特点,研究彝族诗歌的根本特质,研究彝族的思维方式等等,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眼”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聚点,是全文的脉络枢纽,起一动万随、制约全篇的作用。首先,“文眼”是文章的主题所在。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6,是精心安排的“慧眼”或“节骨眼”。如果把文章的线索比作人体的经络,那么“文限”就是人体的穴位。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得很清楚:“余调服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服,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就是主题思考;所谓“照映”,就是照映主题思想,使文章的主旨一下光明透亮,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刑事证明责任的疑难,表现在应怎样理解"提供证据责任"的基本性质及法律定位.英国法中"提供证据的责任"不是实质意义的证明责任,只是"说服责任"的程序性展开.对本方而言,是"说服责任"的"反映",对对方而言,是"说服责任"的"反对". "提供证据的责任"与"说服责任"存在本质的不同.这是理解英国法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分配"等概念的基础,也是厘清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性质的关键.割裂"说服责任"与"提供证明责任"内在关系的"描述"理论即"阶段说"与"分层说",在英国法中不成立.强调"说服责任"实质意义的"实质说",同时意味着强调"提供证据责任"依附意义的"光影说". 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消除对英国刑事证明责任的模糊认识和对后续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未涉及音近异形词。音近异形词问题似乎是一个无人发表过比较系统的看法的难题。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中确实存在着读音相近的异形词,异形词的音近都是由音同转化而来的,它可以从口语音变、古今音变、方言音变中找到同音的根据,还可以从外语中找到音同的根据。解决异形词音近问题应以语音事实为根据。只要能找到音同的根据,便可纳入异形词规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