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生态文学面临着受众与之隔膜、缺乏社会辐射力的现实困境。生态文学的宣传目标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冲突、生态文学的终极忧虑与人类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因素,而传播流程中信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不足、刊载媒介影响力弱、信息过载的影响等是生态文学绿色传播的外在限制。本文主张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学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文学创作群,利用融合媒介优势,转变对生态文学玄化的超人类倾向,促进生态文学的绿色传播。  相似文献   

2.
微博事件具有高度公众性、议题性和影响力,深层次触及受众情感和切身利益.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从微博事件传播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两个角度来解读和研究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及传播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模式作系统性的考察,为我们正确把握微博事件传播的特点,引导微博发挥社会正能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3.
技术催生了媒介的同时也变革了传播形态,视觉化的音乐传播形式也随着移动化、智能化的媒介形态趋于成熟。本文基于对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参与式观察,发现抖音平台将音乐以背景音乐的形态供用户使用,通过视觉-听觉共现同一场景给用户带来新的音乐聆听方式,不仅使背景音乐主体化,也拓宽了音乐传播的形式;技术赋能而泛化短视频生产主体,扩大短视频生产力,经由传播者复制、模仿将音乐短视频演变为网络米姆;作为米姆的音乐短视频作用于其他用户(受众)时主要通过情感互动实现动员,促进音乐视频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改变了传播范式和舆论生态,开启了传播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适应转变要求,审视媒介的迭代意味,洞见媒介迭代对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环境等维度的冲击.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全媒体的发展,通过主流意识形态主体的主导与引导、话语的释义与赋义、环境的引领与协同,在解构中建构,变挑战为机遇,做好媒介与意识形态的有机契合,进一步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在以数字化逻辑为基础的融媒时代,从媒介生态的系统视域出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通过作为交互式主体保持"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张力、作为理性化主体促进"学界"与跨界之间的社会能量流通、作为话语性主体提升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的综合效应来参与公共性建构;人文社科期刊公共性建构的强化路径是以学理性批判来介入社会公共议题,发挥编辑的媒介间性作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引入期刊评价的媒介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7.
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是近期西方传播理论的亮点之一,文章以新的视角,在中国古代传播史的源发思想中,选取"万物不同相禅若环"与传播生态链规律,"君子役物"与超越技术理性,"天人合一"与媒介生态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对中华媒介生态文化史作了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为了把握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与广告传播的变革,运用尼尔·M·波兹曼(Neil M.Postman)提出的“媒介生态”理论与当前广告传播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认为以人为本的数字媒介生态正在形成,广告传播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娱乐化价值取向、定向多维传播模式和非线性创意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河南信阳郝堂村自2009年开始了一场逆城市化的美丽新乡村基层建设实验。这场乡建实验涉及基层建设、基层治理、基层传播三方面,并在基层经济模式、基层空间架构、基层组织治理、基层文化传播、基层公共卫生、基层生产活动六个层次探索出逆城市化发展路径,诠释了以乡村为主体的内生发展与以文化为媒介的生态改造,既适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又做到利民惠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