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本文对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评论。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屈原与但丁作为中西方各自推崇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核心;求诚与求真。这一区别也导致中西方知识分子在人生、社会理想追求上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中西方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与精神,并形成其不同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古老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自古以来是缺乏西方这种理性文化的,由此造成了中西法理念的巨大差异,西方的理性精神主要是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辩证统一,而中国的理性主要是两个单词的组合即理和性,用理来教化性,以形成以忠孝为皈依以名分为人定位的宗法礼教制度。其实这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人性、人格的认识的差异:西方强调人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人的自我决定性,倡导自我意志;而中国强调人以及人格的依附性,人的被决定性,最后是取消自我意志。  相似文献   

4.
对"自我"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而社会文化影响自我构念又是心理学研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视角。尤其是近几年从文化的动力建构过程来研究自我构念,这对于以前静态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动力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文化倾向的自我构念:集体主义自我构念和个体主义自我构念,在不同的启动情景下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构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自我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不同,西方个体表现更多的个体主义,东方个体表现更多的集体主义。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两种倾向的自我构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现代化,其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即现代人格素养的形成。中美两国文化传统对其受教育者的不同影响以及美国创业教育之成功经验的分析,显示了创业教育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的种种不足,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现代人格素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6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影响极大,在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东侵,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之初,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无可避免地要做出必然反应。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与科学之始,既不一概排拒,也非全盘接纳。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排拒西方文化与科学;二是说接纳西方文化与科学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广泛接受。日本知识分子呈现出两个特色,一是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常以汉文化作为衡量西方文化的尺度;二是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主动积极进行钻研与吸收。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吸纳西学未能持续,日本知识分子吸收西学几无间断。  相似文献   

7.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文明     
文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下列要素得到解释和说明: 1、文化是人化自然的过程,是同世界的积极对话。文化,甚至科学的文化,是指个体化,即人格化(它带有某种人格的标记)的过程,是指某种人格的自主性。文化戏剧的主角和角色是创造或接受价值的个体。 2、文明既不取决于文化的这一方面(在本质上),也不超越文化。文明是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化之基本相互关系是自然和人;文明之  相似文献   

9.
严监生与葛朗台是世界文坛中具有吝啬特征的两个人物典型 ,人们常常将之相提并论。但两人在相似的行为表象下 ,精神实质是大相径庭的。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本语境中 ,具有不同的人格。严监生既慷慨又吝啬的矛盾行为取决于他自视低下、胆小谨慎的卑微人格 ,葛朗台的吝啬冷酷来源于他唯利是图的攫取人格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文化和草原文化孕育了不同伦理意蕴的神话: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的古希腊神话和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蒙古族神话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文明底蕴不同,在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古希腊神话对智慧与理性的崇尚与追求,造就了西方人勇于冒险和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英雄、但对神的道德品质却并不苛求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而古代蒙古族神话,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尚德与求善的伦理倾向,又不乏古希腊人勇于冒险、崇尚英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游牧文明特质:开放、商贸、流动、诚信等。蒙古族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源于万物有灵论,但是却具有操守自然和僭越自然两种不同的伦理旨趣。  相似文献   

11.
王新民 《南都学坛》2006,26(5):39-4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自我观在自我的本质、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儒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是“内圣外王”,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道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理想自我人格是“无知”、“无为”“无欲”,通过“虚”、“静”、“齐物”等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两种文化的自我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能与道德     
本能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而原始生命力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过度放纵本能会破坏人格的完整。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与本能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为维护人的长远利益而产生的,“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本能与道德并非一对死敌,提倡道德同样也是保护人的本能。爱欲存在的矛盾提醒我们:爱需要教导,需要学习,需要与人格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的任务是通过意识的深化和拓展,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强健自我的任务是学会坦然面对、合理转换,能够疏导并驾驭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并非中国文化自我逻辑发展的产物。它严重地打上了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的烙印 ,因此它没有西方文化之根 ,与西方先锋文学特征大相径庭。同时 ,它又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涵养 ,在移植西方文化参照中国文化时 ,它们不可能走入正轨 ,相反却面临没有根基的虚无。既不被西方的“先锋”概念所容纳 ,又不被中国文化所认同 ,因此它便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孝文化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中不乏偏激否定。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等西学思想的影响下反传统却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与实际行为上常常会有两种文化力量的对立冲突,从而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格。传统孝文化既包含了亲亲之情的孝道,同时也包含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和作家文化选择的主体性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明暗、新旧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充满焦虑也满怀期待,由此催生了此一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兴盛。乌托邦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现代性文化现象,它有中西两种源头,可分为社会乌托邦、政治乌托邦、唯情主义乌托邦等多种类型。乌托邦文学反映着传统的衰微和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中国人在西方这一现代欲望介体的引导下自我变革的要求。现代中国人开始普遍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社会通过人们真诚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就可加以改变,这使他们由传统的“信命论”者转向了现代的“抗命论”和“造命论”者。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人格结构观是存在差异的,西方以外物为镜反照自我,进而确立自我人格,其人格中包括物、我两方面;中国人以“本心”为镜玄览万物,建立起只含“本心”的单纯的人格结构。而童话中的人和物也是一面面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童话这个有生命的多棱镜。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作品中的人格结构也会如“镜城”一样斑驳多端、繁复杂陈的,《快乐王子》与《猎人海力布》作为童话虽然仅仅只能表现出其基本形态,但用这两篇童话为例来探讨人格形成及结构问题,却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中西方人格结构开拓更多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及其笔下小说主人公一方面大胆自我坦白,近乎色情的心理揭示,顺应时代要求,冲击了封建禁欲主义,张扬了个性;另一方面,封建禁欲主义也造就了男权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郁达夫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有男权文化的残留.受其压抑的不自觉的反叛与以日本为中介的西方文化影响,"人之子"的觉醒,使得郁达夫及其笔下主人公陷入二元悖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