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张载"为天地立心"是"四为"中最根本的一句。"天地之心"是指天地"意之所向",即天地生物之心,亦即人心、仁心、天德良知;"为天地立心",即儒者应该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往哲先贤所努力倡扬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都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是一种实学,需要人们努力担当起呼唤道德自觉和社会良知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儒家生态伦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和“民胞物与”的义务论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以期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张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摆脱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张载提出的万物“相感而应”,人须“立天地之大义”、“顺而不妄”的直觉意识,“大其心”、“体天下之物”、“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遵“天道”以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这种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认真研究这些合理思想,对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 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 ”,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6.
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解决人性善恶问题,提出了变化气质的修养方法。张载“四为句”是具有民胞物与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伟大理想和价值观。它不仅是其崇高人生理想、学术抱负和思想宗旨的表达,也是对无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之使命感、责任感和高尚精神境界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7.
儒家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伦理性特征,即便是宋明心学所看重的“自我”也不是基于对个体情欲的肯定的自我,而是指向孝事父母的伦理性与孝事天地的超越性。源自天地之心的人心之爱呈现出天地的生生之德,其中蕴含两个重要面向:一是由天地赋予人心的仁德,一是人以下学的工夫上达天地之心。而人心之爱敬并非自动开启,须依靠最根源的天地之教,天地所教的最本初的内容也是人伦之理。在根源上,人与万物共同禀受的天命之性,二者的差别在于气禀不同,此是人贵于万物的根本所在,而对“天命之性”概念的保留则保持了人本理念的超越性。儒家人本理念是基于天地生德的观念,因而逐于物质名利是人的自贱自欺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天地的贬低。儒家人本理念不仅是全球视域中的人本思想的重要补充,更是救治现代性笼罩下的人本思潮弊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与唐君毅在相近时期先后完成道德哲学的著作《新原人》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冯友兰重视道德之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觉解,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分;唐君毅关注心之本体的自觉,论述心能“超越现实自我限制”。冯友兰主张恶的根源在于颠倒了“真我”的主从次序,唐君毅强调人的自我陷溺。冯友兰和唐君毅皆承认超道德的领域,它又不离于日用平常。  相似文献   

11.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人贵于物"的生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从"功利"出发,遵循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思想。而儒家从"道义"出发,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将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道义这一点,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生态智慧是一致的。但两者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存在着分歧。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万物与人的平等地位,主张爱的平等性,而儒家则认为"人贵于物",主张爱有等差。与西方生态伦理相比,儒家生态智慧更适合实际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今世界的病态与治疗化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既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 理、文明间的冲突,使人类面对一个病态的自然、社会、心理、人际、文明环境。治疗、化解这些严重病态,使自 然、社会、人际、心理、文明获得健康,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诉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君子和而不同"、"中 和"、"乐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兼相爱"等中华民族哲学资源,有助于治疗化解病态危机,获 得全面健康的智慧理念,从而通达健康和乐之境。  相似文献   

15.
张载的哲学思想具有原创性,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张载独特的诠释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张载的诠释思想集中体现为“心解”二字,“心解”具体表现为“濯去旧见以求新意”的诠释目的,张载以“濯旧求新”的模式实现对孔孟之说的传承,他从观书和求理两个角度强调了求新的必要性,“开昏蒙”是求新的直接目的,朱熹对张载这一诠释目的十分推崇,多次阐释这一思想;张载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诠释原则,他认为心有“天心”“地心”之别,其中“人心”是张载心论的主体,具有德性之心与知觉之心的二重含义,“心解”中的“解”是“心”的知觉能力,合“德生之知”与“见闻之知”才能“求义自明”,通过“德性之知”收摄“见闻之知”形成“自诚明”,强调宏阔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建构细密的“致知穷理”的知识理性;以“心解”为基础,共同指向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治学理念与人生抱负,可见他的“心解”诠释学既是一种认知性的理论,又是一种指向个体自我修身的实践理论,其从继承性、创造性、延展性方面提升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文化,更是在身心实践上对圣贤意志的体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丘特切夫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表达哲学理念的重要媒介。在创作中,丘特切夫一方面以海洋比照、抒写人类的精神活动,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另一方面以海洋象征普遍自然界,以海洋的内在和谐以及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对抗归于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消解了物与人、物与物的边界与区隔。丘特切夫的海洋抒写与普希金、莱蒙托夫所创建的俄国海洋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但在其自然观及谢林同一哲学的影响下,表现出哲理性、梦幻性、自然性、生态性等不同于俄国传统经验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认识和处理人这一生命体和周围环境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的问题,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儒家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儒家生态思想是一个体系,其中精神生态、个人生态、社会历史生态、自然生态是四大要素,而以精神生态为核心;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而谈天,也不能离开天而言人。分析还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应以每个社会成员的人性修养为基础;在人性修养中,爱物、格物、厚德载物、役物,知天、敬畏天和乐天、制天命构成儒家生态修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