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对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及其参与心理态度的研究,希望寻求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促使中国的有效政治参与能有更大进步和发展.当前许多情况下,农民进行的是无意识的政治参与.农民在深层意识中没有将选举活动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村委会选举中有"冷漠化"现象.通过对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当前农民存有的冷漠是农村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十七大报告提出,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普及及社会信息流通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必定会大大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必然会高涨.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步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农村却普遍存在着政治冷漠的现象。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困境的分析,从理性人的角度探讨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和政治冷漠的深层原因,阐述了在新公共服务视域下把农民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好地投入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村民自治中农民的政治冷漠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制度给农民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在政治活动尤其在农村自治选举中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农民的政治冷漠有很大的危害性,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应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消除农民的政治冷漠现象,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设。  相似文献   

4.
政治冷漠,是一个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概念,即在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中表现出消极的政治态度,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的冷漠和不关心。一言以概之,就是政治不参与。在现今中国农村,虽然农民的政治素质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冷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文章论述了乡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并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和降低选举成本等建议,旨在提高村民的政治热情,以使其通过长期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逐渐明白社会问题的症结和自身政治利益所在,从而产生应有的政治热情,减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行为。  相似文献   

5.
政治冷漠有积极的政治冷漠和消极的政治冷漠之分.当前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更多的属于消极的政治冷漠,因此,国民关注的焦点还不是愿否参与的问题而是能否政治参与的问题.在政治参与的渠道中,我国的民意代表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使公民广泛参与,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最基本渠道.因此,改革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使它更充分,更真实地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我们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既影响着农村的和谐稳定,又事关中国整个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在陕西南部的山区农村,由于农民的参政权利有限,参政渠道单一,参政范围狭窄,参政制度不完备,严重地影响了民主建设进程。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间合作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农民政治参与环境,是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推动整个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敌;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传统的政治文化,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等宏观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存在等群体问题;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改善政治参与制度,加强国情教育等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农民选择"经济人"而排斥"政治人"角色实质上是出于对政治参与的巨大期望,是获取权益的另一种选择,眼前的冷漠是对早期参与行为的理性思考。回归"经济人"角色说明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农村政治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及农村政权对农民社会角色和权利的重视,农民政治参与将步入良性阶段。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并存的特征。在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活动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政治体系的结构等因素都对于农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展现了这些因素与农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改善农村的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冷漠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对我国农民政治冷漠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纵向考察,分析当代农民政治冷漠在村民自治、公民社会、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消极效应,探寻政治文化、经济水平、教育状况、制度缺陷等因素在农民政治冷漠问题形成中的作用。从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民教育、完善参与制度、创新参与形式、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寻求消解农民政治冷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相互作用、不断消长的过程,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社会构成主体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大致呈现出了参政态度的冷热与参与能力高低并存、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参政主体的不平衡与利益取向多样化并存的特点,结合当前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从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走有序化政治参与道路的对策,即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农村政治文化,提高农民参政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民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薛明珠 《南都学坛》2014,34(6):89-93
农民政治参与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农民政治参与呈现出非公利性、非自觉性、非均衡性、非制度性等特点。农民政治参与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联性表现在: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农民政治参与质量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农民政治参与目的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追求。因此,现阶段必须抓好基层党建,激起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创新参与平台,鼓励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加强亲民教育,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质量;提供参与保障,引导农民政治参与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农民政治参与受历史背景、初始制度选择、思想观念、既得利益集团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在参政权利、参政范围、参政渠道、参政制度等方面皆存在路径依赖,其发展明显滞后。推动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即要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拓展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利益是农民政治参与的根本动因、文化素质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基层自治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形式、制度建设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重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农民政治参与思想的主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农民政治参与思想,推进当前农民规范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关切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规范农村的基层自治、完善国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特点,指出了要正确客观的分析农民政治参与,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入手,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条件,使之健康、有序的参与,保证农村政治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政治民主现状:基于农民选举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选举权的行使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尤其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意义。从农民选举权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村政治民主现状,阐述农村政治民主建设的意义,并就如何加强以选举权为中心的农村政治民主建设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目前的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涌现的民间组织也有利于协调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同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公民自身参与意识有待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具体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善治视野下有利于公民良好政治参与的积极因素,有效遏制善治理念中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因素,才能够加强新时期的公民政治参与工作,更好体现中国模式下的善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建党百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共治主体、乡村振兴新时代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和党的政治引领与农民自治实践相统一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演进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