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董蔡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长期充当曾国藩的机要幕客。1862年,曾国藩扶持他组建淮军,保荐他升任江苏巡抚。他利用进犯苏常太平军的时机扩充淮军,独树门墙,至1864年春,已达6、7万人①,且全部使用洋...  相似文献   

2.
吴棠与捻军     
吴棠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的封疆大吏,在他十八年的剿捻进程中,从桑梓剿“匪”名声大振起,坐镇清河,纵横山东,极权漕督,在清淮地区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与捻军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长期活动于北方地区的捻党加强反抗斗争 ,并迅速向捻军转化 ,广泛举行起义。捻军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些学者曾经作过论述 ,但意见分歧。本文认为 ,1 851年至 1 857年是双方互有影响阶段 ;1 857年至 1 864年是两军联合作战阶段 ;1 864年至 1 868年是双方合并苦斗阶段。  相似文献   

4.
捻军在河南     
捻军初起于皖北,壮大于苏、鲁、豫、鄂等省,特别是在河南的战斗,几遍于全省各州县,牵涉之广,势力之大,战斗之频繁,斗争之残酷,是他省罕见的。它在河南的战场上,取得的巨大胜利,实令人兴奋鼓舞。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的洋务外交活动中,对朝鲜外交是一项重要内容,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李鸿章十分重视与朝鲜的外交。在坚持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前提下,李鸿章积极帮助朝鲜抵御列强的侵略;敦促朝鲜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内政,开放对外贸易。中国被迫卷入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清廷顾及维护朝鲜的权益。这反应了李鸿章洋务外交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7.
崇厚与李鸿章同处"数千年一大变局"的时代,其出生、成长虽不同,但都担任过通商大臣,都有办理外交、通商、制造、练兵和海防的经历.崇厚大起大落,李鸿章却不断"成功",是各自的学识、才干、能力差异所致,还是另有原因?本文通过考究两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历史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从历史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正式向中国宣战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始终犹豫不定地徘徊在求和与备战之间,而当时在朝庭中执掌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却出于种种原因,一味谋求和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一误再误,贻失战机,最终割地赔银,签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9.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正式向中国宣战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始终犹豫不定地徘徊在求和与备战之间,而当时在朝庭中执掌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却出于种种原因,一味谋求和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一误再误,贻失战机,最终割地赔银,签署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长期聚讼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就是:太平天国与捻军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太平天国与太平军之间能不能划等号?太平军与捻军又是什么关系?捻军首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之后捻军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太平天国与其他友军之间关系如何?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太平天国是个联合体,是当时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共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一生有三十多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军队的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改革起过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谈四点意见,不当之处,请指正。“资取洋人长技”求自强的倡导者当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之后,“天朝”的神话破  相似文献   

13.
西捻军铁灶(图版三之二)高四○公分,口径四十三公分。一九五七年,华县下庙乡任光前同志捐赠于陕西省博物馆。任光前的高祖母王氏尝云“这是同治年间长毛军遗下的”。根据太平军资料:太平军余部赖文光于一八六四年天京陷后,被捻军推为统帅。赖以孤军在鲁作战难久,令燕王张宗愚领导西捻军入陕,联洛西北起义回民以壮声  相似文献   

14.
所谓清流派,是指光绪初年一批标榜风节、纠弹时政的京官聚合成的一个政治集团,其在中法战争后期解体。李鸿章与清流派关系是反映李鸿章在晚清社会舆论中处境的一面镜子,实有进行探讨之必要。一清流派活跃时期,正处中外交涉事件迭起环生,无岁无之的岁月。因此,不论是李鸿章还是清流派,他们的对外思想,都产生于这一历史大背景。  相似文献   

15.
吏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要政,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的25年中,注意整饬吏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所管辖的地区和部门的吏治腐败仍然十分严重,此种状况在传统社会具有典型性。究其原因,既是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也是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的个人素质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做为晚清政府重臣,清末倡办洋务运动和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已有不少论述,在此不论。本文试就当中国酝酿兴建铁路,中国大地第一条铁路的出现,中国人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李鸿章的思想认识发展变化轨迹,略谈几点看法。一铁路知识...  相似文献   

17.
<正> 遣使驻扎外国京城,这是近代国际司空见惯之事,并早已成为世界各独立国家走向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促进国际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对于这一流行数百年之久的国际惯例,其反应显得相当的迟钝,迟迟不能接纳.直至1875年马嘉理事件的发生,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的一再吁请下,清政府才决心行使《中英天津条约》所规定的权利,派遣使臣往驻欧美和日本等国。(一)在西方,人们往往把运行机制健全的外交制度的形成,视为近代外交的开端.而驻外使馆的设立,又被视为近代外交制度形成的两大标志之一。欧洲自经历十七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以后,各国先后设置了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官署——外交部,确立了常设驻外使馆制度。外交活动开始成为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9.
在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之间,中国大陆上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汉族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这次起义,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间经过二十多年。起义从西南地区开始,逐渐发展到长江和黄河流城,后来一直扩展到西北和西南边疆,席卷了中国大部分省区。参加起义的群众,不仅有汉族农民,而且有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这次起义,虽然由于  相似文献   

20.
<正>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学历的人,仅在抗日战争前夕,读过一年半初中就失学了,再没有机会去深造,只好去当教师,借以糊口维持生活。曾经当过五年小学教师,十年中学教师,1956年到大学教书,如今也已二十六年了。教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即是此意,而且必须学懂教好,不然就会在课堂上出丑弄乖,这样年年月月地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文化水平就慢慢提高了。小学我从四年级教起,教完了一年,看看五年级的课程也可以教了,就去教五年级,然后是六年级,再然后是教中学。教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