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53年初,当太平军顺江东下,进攻安徽省城安庆之时,淮河两岸蓁蓁莽莽的平原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捻军,与太平天国互为呼应。特别是前期捻军,张乐行等部分领袖还被太平天国授予官爵,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因之,史学界颇有以为捻军已归并于太平天国,一些著述甚至把捻军称之为“太平天国新军”云云。我们不同意捻军是隶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个实体、一支正规军之说,相反,认为太平天国对捻军是利用、歧  相似文献   

2.
对于19世纪60年代叱咤风云的捻军,半个世纪以来学者著作多有说它是太平天国的一部分,并说后期捻军诸王也受封于太平天国。江地说,捻军诸王是南京失守太平天国灭亡之后,"遵王赖文光仍在江北军中奉太平天国正朔,执行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封王之举,想系赖文光采取的权宜之计,代表太平天国当局赐爵"《捻军史研究与调查》,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卷八《后期王爵人物表》中,将之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同列的,也有后期捻军诸王鲁王、梁王、荆王、魏王和加入捻军诸王的太平军…  相似文献   

3.
1864年 7月 19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覆亡。在此后的四年间,捻军成为抗清的主力军,它联合太平天国余部,转战鄂、豫、皖、直、鲁、陕、晋、苏八省,消灭了穷凶极恶的僧格林沁,重创了湘淮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捻军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悲剧。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 太平天国失败,捻军起义军面临的局势日趋恶化。当初零散的捻党运动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与太平军定都南京、派兵北伐、西征所开创的大好革命局势分不开。虽然捻军在雉河集会盟之后力量有所壮大,客观上起了太平天国的北方…  相似文献   

4.
在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长期聚讼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就是:太平天国与捻军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太平天国与太平军之间能不能划等号?太平军与捻军又是什么关系?捻军首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之后捻军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太平天国与其他友军之间关系如何?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借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太平天国是个联合体,是当时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共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曾国藩的挟迫下,曾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缕述太平天国兴亡史事.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有过相当密切的关系,《李秀成自述》当然不可能避而不谈.“我天国坏者,……是招得张乐行之害”.这便是他对天捻关系所作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捻军的存在不仅于太平天国无补,反而成为导致天国败灭的重要因子.揆诸史实,斯言颇令人困惑.从李秀成方面讲,他原是联络捻军的先行者.1857年3月,他通过李昭寿与捻军领袖张乐行、龚德树接洽,在霍邱达成联合作战之协议.在捻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军得以驰骋淮河南北,李秀成亦因此青云直上,由一个普通将领而被洪秀全超擢.如李秀成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6.
1960年2月出版的《安徽史学》创刊号上,刊载了罗尔纲同志的一篇长文:“捻军正名——一个有关立场问题的名称的商榷”。我在反复读了这篇文章以后,逐渐地产生了几个疑问。现在提出来,请罗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教。罗先生认为,在我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活跃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一带,其中主要是安徽的蒙、亳地区的起义农民,即通常被称为捻军者,不应称为捻军,而应“在(捻军的)不同阶段中,对它提出不同的称请”——如1855年张乐行号为“大汉明命王”后,就应称为“大汉起义军”或“大汉”;1857年“加入太平天国”后,应称为“太平天国张乐行部”或“太平天国龚得树部”等;1863年蒙、亳军队数万人请“遵王赖文光领导”后,应称为“太平天国新军”或“太平天国鲁王任化邦部”、“太  相似文献   

7.
史载:“赖文光本隶太平军,封遵王,太平军贩,始变而为捻。”(《安徽通志馆大事记稿》卷上)据此可知,赖文光是个跨太平天国和捻军两个时期的人物。但对捻军时期的赖文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意见歧异,今就下列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对这个问题,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卷一《序论》中认为“‘蒙、亳之众(指捻军——引者)’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组织的骨干却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我们说是‘蒙、亳之众’投入太平天国队伍”。窃以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赖文光领  相似文献   

8.
胜保,满州镶白旗人。清季咸、同年间的重要军事将领,曾“五典戎机,三膺统帅”,备受清廷青睐,名噪一时。他积极参与“祺祥政变,疯狂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尽犬马之劳。但是,在陕西回民反清武装斗争力量的猛烈冲击下,却屡屡败绩,被打得焦头烂额。加之,又贪污欺罔,骄横跋扈,居功自傲,招降纳叛,“养寇自雄”等,公然与刚刚夺得宫廷政权的慈禧太后一伙进行较量,结果为清廷所不容,被押上了断头台。  相似文献   

9.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大学士心存长子。184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东乡试正考官、贵州学政等职。1853年太平天国定鼎金陵后,翁同书受命赴扬州江北大营,入钦差大臣价善幕办理文案。1856年4月帮办德兴阿军务,“军事日有起色,多出同书赞画。”①1858年7月23日,清廷以同书“剿匪”有功授安徽巡抚职,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务,节制安徽境内各军,在天长、六合、定远等地指挥清军与捻军、太平军作战。1859年7月,翁兵败走远,逃奔寿州,被革职留任。1860年1月,清廷重新调整“剿匪”布署,将胜保调离安徽…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与捻军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长期活动于北方地区的捻党加强反抗斗争 ,并迅速向捻军转化 ,广泛举行起义。捻军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些学者曾经作过论述 ,但意见分歧。本文认为 ,1 851年至 1 857年是双方互有影响阶段 ;1 857年至 1 864年是两军联合作战阶段 ;1 864年至 1 868年是双方合并苦斗阶段。  相似文献   

11.
捻军是清朝末年,仅次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支重要农民起义军,它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当前,学术界对捻军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搞清,有待进一步研究。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过去未曾公开发表过,现在,我们进行整理并作一介绍,以资史学界进一步研究捻军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捻军进入山东后,有大批的山东地方绅士起来举办团练,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平天国、捻军及其它农民起义直接损害到了绅士的自身利益,绅士们办团的最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自卫身家,安靖地方治安,以维护自身特权与利益;其次,绅士们大批办团,还与清王朝的鼓励与加恩奖赏也是分不开的.总之,最终促成绅士办团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绅士们对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规范,即对以儒学为根基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它从1851月1月金田起义开始,经过永安建制,天京建都,北伐、西征和东征,直到1868年8月由太平军将领参预领导的西捻军被镇压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八年,其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十八省。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就在这么短暂的历史阶段中,太平天国建成了一支有严格组织纪律,军民关系融洽,始终保持顽强战斗力的农民革命队伍——太平军;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政权机构,有效地行使着自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妇女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妇女问题,过去有不少学者著文论述,多从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方面去立论,去讴歌,而妇女依然受着封建礼教束缚,处在被压迫、奴役、歧视的地位等严重问题,或被忽视.或不敢正视,或怕有损太平天国的声誉。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已有学者对太平天国妇女平等观和妇女解放运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批判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妇女的陈腐观念,使人耳目为之一新。本文拟以更充分的史实力求比较客观地评述太平天国的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危及清廷生存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组办了地主武装湘军,于1864年7月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镇压了这场农民运动。曾国藩能够在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末世一度挽回危局,引起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极大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考察研究曾国藩其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结论。但  相似文献   

16.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董蔡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长期充当曾国藩的机要幕客。1862年,曾国藩扶持他组建淮军,保荐他升任江苏巡抚。他利用进犯苏常太平军的时机扩充淮军,独树门墙,至1864年春,已达6、7万人①,且全部使用洋...  相似文献   

17.
李昭寿早年参加捻军起义 ,不久之后叛变 ,投降清朝政府。与清朝政府官员发生冲突 ,又参加太平军。不久之后 ,又叛变 ,再次投降清朝政府。给捻军和太平军造成巨大损失。如此之人 ,却一直不为清朝政府和曾国藩信赖 ,总欲除之而后快。终于 ,清朝政府还是找到了借口 ,将李昭寿处死。本文试图通过曾国藩怎样与李昭寿相处的论述 ,再次说明叛徒们是绝无好下场的 !李昭寿 (1825—1881)① ,字松崖 ,河南省固始县人。幼贫贱 ,因盗窃罪 ,曾入商城狱 ,入固始狱 ,入霍丘狱。咸丰三年 (1853年 )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分兵西征、北伐 ,威震海内…  相似文献   

18.
1865年5月18日,清廷王牌师僧格林沁蒙古马队被捻军聚歼于山东曹州,“朝廷震悼”,急令两江总督曾国藩速速北上,督师剿捻并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7月,曾国藩抱定“与贼相终始”之志,率部开赴攻捻前线,开始了他的剿捻生涯,并在攻捻战争中,对触及清廷心腹的“捻患”,开列出一系列处治之方。本文择其要者,进行一番审视,寻出方、“患”距离关系及方、方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整整一百年前,也就是一八六三年四月五日(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伟大的农民领袖、捻军盟主、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在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集西北的周郢,壮烈地牺牲了。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五十三岁。张乐行是农民革命的领袖,是反封建的战士。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当今天我们正在和国内外一切  相似文献   

20.
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他们与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