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方式,人作为交往活动的主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推动下,通过生产实践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交往也日渐呈现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但是网络交往的经济方面所呈现的利弊也日益凸显,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要认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交往的发展,推动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群体。然而,网络交往具有双面性,它在方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越来越关注,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雁骄 《现代交际》2010,(10):103-104
网络交往有利于人的平等发展,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增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力等等。但是,网络交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矛盾和消极影响。主体易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人们易远离理性,人对电脑和网络的过分依赖等。对于网络交往这种交往实践,我们不但要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使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针对网络交往的负面作用,我们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促生了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越轨行为,这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交往中越轨行为的判定、类型、处罚、影响等内容的详细阐释,对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越轨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一个迷人而又庞大的网络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网络交往的工具如BBS、IM(实时聊天工具)及微博、SNS(社交网络)也介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极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在这方面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人们习惯了运用网络了解资讯、抒发情感、社会交往,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还是需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否则很可能会触犯禁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相似文献   

6.
汤茜草 《城市观察》2010,(1):188-192
无形城市是在“后”之时代和全球地域空间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涌现的新城市形态,它以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成就了特定的城市社会群体,也使得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极具时代感的特征。城市社会心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的释放;城市生活方式因讲究格调和充分享受闲暇而得到提升;城市居民的交往方式既处在一个平等开放的互动平台之上,但也处在互动深度遭受质疑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人际交往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方式。在从传统交往方式向现代网络交往方式的嬗变中,交往主体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挖掘传统交往价值对解决这些困惑、推动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和谐的进行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芳 《职业时空》2008,4(10):210-210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称谓。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向导和社会交往的媒介。在对外交往中,它还是国家领土与主权的象征。正确而规范地翻译中国地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单身青年相亲失败是社会规训的非预期性结果。在学习工作方面,学习工作占用了青年的大量时间,客观上影响了其日常交往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习工作对青年进行思维表达的工具理性规训,造成其交往行动单向度为目的性行动,阻碍了日常交往的社会化。在日常交往方面,家庭规训——家庭对子女溺爱式的教养,造就了其低自尊的人格特征,以至于其在与他人交往中,当知觉到他人否认时拒绝承认不足与改变,交往失败,沦落为"单身狗"。青年单身现象的社会规训机制的揭示,一方面在微观上实证生活殖民化理论的同时质疑了交往合理性实现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规训概念的解释范畴拓展到非预期性结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青年志愿者社会动员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也改变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目前,青年志愿者行动主要使用组织动员的方式逐层发动.动员成本高、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在新的形势下在保持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优势的同时,如何借助网络等新兴传媒平台进行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动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伴随着社会组织的繁荣兴起,各类青年社团蓬勃发展。如何发挥共青团作用,扩大联系、正面引导、广泛凝聚,是共青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时代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青年交往方式、聚集方式的深刻影响,对传统的行政化的青年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社会领域青年面临“再组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人际互动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视域,是基于当今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迫切课题。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的交往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人际互动无疑就是人类在当代和未来的一种崭新的交往实践,是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从事的网络实践活动,其动态的表现为人际互动,而静态的表现则呈现为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置身于网络空间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由于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使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交际工具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时效性、经济性和丰富的信息含量等特质 ,因而网络人际交往正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然而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以网络为载体的交往方式在促进人们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平等观念增长的同时 ,也难免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来讲 ,他们的心理成熟、发展较之成年人相对薄弱 ,更容易受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 ,深入研究网络交往方式对青…  相似文献   

15.
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个人的生活、工作模式和传统社会的交往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接触互联网较多的群体之一,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不仅对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对西安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有关网络素养的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1)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社会工作者需要把服务对象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观察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状况。既要关注服务对象个人的情况,也要关注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了解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具体交往方式和过程。个人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环境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社区和工作环境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的交往面临着功能化、表面化、货币化和疏离化的异化问题,不仅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而且也将成为中国传统人情世界进行现代重建的牢固桎梏。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以及如何摆脱人情交往的异化状态,使人们可以在交往生活中享受健康的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人生乐趣,使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交往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有机载体。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广泛交往与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转型的现实力量。市场经济的引入又为新的更深层次的交往与流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时空环境。  相似文献   

19.
研究社会网络在城市青年择偶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城市青年择偶方式和途径的认识,也可以为更好引导城市青年择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316名已婚青年的研究发现,他人介绍是当前城市社会常用的择偶方式之一,城市青年在自己结识对象过程中面临着可选择面较窄、可用途径较少的困境,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学历、职业、出生地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择偶方式的因素。通过他人介绍的人主要借助强关系,而且自致性强关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在4个维度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