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芳 《社会科学》2006,(12):5-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出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够的结果,主要表现在行政性资源配置中权力市场化和要素市场滞后两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困难,归根到底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关键还要靠发展。当前要引导全社会全面、理性地看待改革问题,重塑和弘扬改革文化,努力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和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国家财政必须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理顺分配关系,转变和健全财政职能,强化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力争实现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财政发展中有关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应哲方正财政的发展是国家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沉积的许多矛盾集中反映到财政上来。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积极寻找探索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是广大理论工...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大破旧创新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产生了和正在继续不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 改革,就是破旧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曰之旧,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日之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行调节来解决不适应的部分。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东西,我们都要破除;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东西,我们都要创建。这就是要改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更多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根本之点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复杂的、方方面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需要解决各种矛盾,调整、理顺各种关系。这就使改革的方法论问题突出出来。笔者认为结合对立面的方法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方法。这是由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非对抗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金融体制改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针对那些束缚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解决深层次矛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贷资金财政化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反映了金融关系的扭曲和深层次的经济难点。我们应在揭示信贷资金财政化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探索深化改革的路子。 信贷资金财政化现象及其后果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贷款大量增加。仅河南省1989年至1991年这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统计,各家银行就增加贷款32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贷款10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最近几年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有所发展,有些地方相当严重。其具体表现为: (1)垫支企业亏损。企业亏损大量增加,按规定应该由财政弥补的不能及时弥补,形  相似文献   

8.
吴昌盛 《理论界》2010,(7):109-111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即实现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又成为必须面对并解决的历史课题。科学把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作为通向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通过在实践中的尝试,最终构建了新中国较为全面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社会理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经阶段。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不是改革自身的问题,而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不彻底造成的必然结果,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与公权力市场化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以解决,科学发展是解决的根本之道。因此,必须对改革问题进行全面、理性的审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为深化改革、推进共建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矛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改革与发展的矛盾,确切讲是改革与发展速度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手段。另一方面,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发展速度超过了我国的国力,不仅没有为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而且还阻碍了改革的进展。究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速度,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改革?这是改革以来急待很好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不把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目标定得过高,欲速  相似文献   

11.
一 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解放生产力的两种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通过一定手段,打破这个桎梏,实现社会变革,代之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初期还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特别是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它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日益尖锐,到一定时期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证明。尽管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这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又将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财政农业投入作为一种资金补助,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条件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是县级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监管力度,才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文章在分析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同时,指出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省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目标 ,到 2 0 2 0年湖南省GDP总量要比 2 0 0 0年翻两番 ,人均GDP要达到 3 0 0 0美元左右。实现这个目标 ,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取决于财政经济的稳健运行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核心 ,是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证。目前 ,湖南省财政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当前财政经济运行状况 ,对于准确把握财政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 ,进一步强化管理和驾驭财政经济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湖南…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社会生成和国家理性构建相结合的产物,是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新理念的制度安排。本研究立足于现有的理论探索和试点经验基础,厘清了经过近十年实践探索发展的多元化解纷方式的主体及其特性,总结了广东作为改革先行先试地区在多元化解纷机制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创新经验,进一步分析了多元化解纷机制发展完善进程中的困境,探讨了有效实现各种解纷方式衔接互补的未来进路,以祈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完善中国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顶层制度改革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沿着“放权让利”的主线,对地方、企业实行包干制,对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财政体制由包干制改革为分税制,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财政体制。财政在支持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困难日益突出,赤字和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振兴国家财政已成为当务之急。展望世纪之交,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关键是要把握好机遇和制定好政策。对此作者强调,我国应走以内含为主的扩大财政规模的路子。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为培植稳固的税源,财政要为理顺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通过采取进一步深化税制和税收征管改革,巩固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等项政策,旨在逐步解决财政困难的同时,继续发挥财政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固定资产作为劳动手段,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由国家通过计划进行自觉的社会调节。正确的财政分配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探讨财政分配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关系,对于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畸形的生产结构,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1992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加深了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刻意义的理解.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这一基础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合乎规律地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目前对社会主义改革根本性质的各种观点,或则肤浅。或则片面。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初始阶段都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而走向国家社会主义,采取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模式。它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转变。这场转变就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既包括由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政治革命,也包括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内部以改革的形式出现的革命。改革当中,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及其向社会的转让构成尖锐的矛盾,国家职能的二重化和执行职能,手段的二重化,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制度演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生产力,其持续上升的运动,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水平和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社会制度的演进奔不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对立程度而言,依赖于发达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能够自我固化,反而使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出现社会制度的跃升性更替、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制度演进构成社会制度进步的常态.文章通过社会制度更替的演进模型,具体说明了这种跃升的动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