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梳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为个案,进一步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清真寺所呈现的建筑文化特点是不同文化互动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深蕴着回族展现于其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清真寺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立以及与早期伊斯兰教发展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发展的历史;最后一部分,侧重于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提出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时间应界定在宋、元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社区是回汉居民混居的民族小区,由于回汉居民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居民难免发生误解和矛盾。2003年8月,清真寺内一建筑老板的妻子王某不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在清真寺内煮猪肉吃,此事在社区引起轩然大波,矛盾双方发生激烈冲突。为了尽快阻止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开原老城清真寺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平面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老城清真寺的营建不仅遵循了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规制,体现了伊斯兰教的规范和要求,且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域环境影响,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珍贵产物,丰富了我国伊斯兰教建筑宝库,并为研究东北地区伊斯兰教文化提供了建筑方面的详尽资料。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 ,回族乃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之结果。清真寺在本土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传承与交融”的双重社会文化功能。这种功能贯穿于唐宋时期的“蕃坊”迄至今日的回族社区。传承即对回族先民所负载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扬与继续 ,交融则是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进行充分而自觉的整合 ,从而使处身异质文化氛围里的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清真寺与云南回族社区的嬗变 ,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礼拜真主、举行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因伊斯兰教传入时间、地域以及信仰者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真寺建造时间、发展阶段、建筑特色、建筑形制、数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认为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分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个不同体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我国回族学研究成绩显著.20世纪上半叶是回族研究的起步阶段,也是回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一批回汉学者经数十年努力,在考证史实,整理史料,对全国清真寺调查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建国后回族研究普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在80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  相似文献   

8.
回族的分布范围很广 ,城市化水平也很高 ,但围清真寺而居的特点极为普遍 ,这样的居住区域被称为Jamaat,它是中国回族赖以形成的基础之一 ,也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相结合后产生的居处形式 ,是回族的地缘文化符号 ,与其它符号共同形成了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松潘是川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就是藏、汉、羌文化交汇之边地。元明清以来,随着回族移民不断迁徙进入松潘,松潘成为藏、汉、羌、回多元族群交汇之地。文章通过对元明清以来茶马古道松潘地区回族的迁徙,松潘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与回族文化名人的考察,认为松潘回族伊斯兰教与松潘地域文化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回族和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阐述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人拟从“伊斯兰教和回族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伊斯兰教和回族经济”、“伊斯兰教和回民教育”、“伊斯兰教和回族民间文学”、“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形成”、“回民和清真寺”七个方面,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进行探讨。这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大文化.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北京现有清真寺68所,每一座清真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清真寺文化是中阿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各族穆斯林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宗教、民族、教育、建筑、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语教学在宁夏的历史沿革及其民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阿拉伯语教学始于回族经堂教育,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历经明清、近现代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因回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主要在各类清真寺讲授的传统宁夏阿拉伯语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外语教学景观。随着时代发展,宁夏阿拉伯语教学在教学规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民间清真寺阿拉伯语教学因为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而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当下与国民教育体制下的阿拉伯语教学处于互补并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回族清真寺作为从异域“移植”过来的文化载体,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对话、调适、最终达到适应。经过对话-适应-再对话-新的适应的过程,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无疑将建构起属于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力量的介入将成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建构其地方性知识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城镇回族聚居区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围寺而居的教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和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而且是一个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单元,体现了经济理性和生活方式的紧密相联。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和依坊而商的贸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城镇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回族特有的生计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共同形塑的结果。甘肃临夏市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有7座清真寺,在开展宗教活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它们的经济功能具有了时代性、创造性、地方性的特点。发展吉林西部清真寺的经济功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正在增强。  相似文献   

16.
回族村落社区的历史和群体的发展历程与整个社会及其变迁相联系,与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相联系。国家行为在昭通回族社区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屯垦点、站赤(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立与昭通回族社区和清真寺的建立之间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国家行为和民间社会处于不断的互动与调适之中。  相似文献   

17.
大同清真寺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回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保留下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大同地区回民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可以解读出深厚的大同历史文化信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