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画舫纪游图》是一份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新史料。该图虽系游艺之作,却反映了清代繁盛时期的城市风情。它不是简单的景观展示,而是将城市景观与民间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反映了清代扬州人的匠心独运,也折射出扬州城市文化的深厚积淀和高雅品位,在中国城市中似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2.
楹联,作为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与体现园林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楹联高度的文学性和多彩的修辞手法,饱含着汉文化的丰厚底蕴,使园林景观主题突出,意境再现,内涵丰富,意趣盎然。“以园林胜”著称的扬州,无论是湖上园林,还是城市园林,数量众多的楹联,其表达内容和表达艺术都洋溢着浓厚的扬州地方文化气息,包蕴着丰富的扬州地方文化内涵,是扬州历史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扬州园林楹联多角度、全方位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这便是我们从楹联修辞角度审视扬州园林文化深层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扬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深厚底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打造“文化扬州”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从苏州发端,渐次扬州、金陵,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一直为红学界所关注。《红楼梦》中关于扬州的风俗民情、扬州风景、扬州方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扬州情结,也反映出曹氏家庭的兴衰和扬州的关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评述,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迄今的城市人文遗产为数众多,这些人文遗产,有不少皆与清代徽商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以新见史料《江南园林胜景》图册为例,从不同侧面探讨清代徽商与扬州的园林名胜,并根据一些扬州盐商所获职衔以及相关记录指出:因康熙、乾隆皇帝分别六度的南巡,清代扬州的部分园林,被纳入行宫园林的范畴.因此,这些园林名胜,与一般商家自我颐养身心的园林颇有不同,它是特殊背景下淮扬盐商"办公办贡"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准皇家行宫园林.这一独特的现象,反映了盛清时代皇室、盐政与鹾商之间暧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说明李渔与扬州关系密切的原因,从康熙《扬州府志》、《淮海英灵集》、《百尺梧桐阁集》、《桐引楼诗》等书中辑得有关材料,考索李渔在扬州的游踪、交游以及主要活动,同时探讨李渔的造园技巧对扬州园林的影响,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对明末清初扬州盐商和“扬州女”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7.
徽商与扬州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徽商在扬州积聚了大量财富,他们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支持徽州学者、扬州学者以及全国各地学者在扬州的文化活动。徽州商人在扬州大建园林,收藏图书字画,繁荣雕刻印书,发展教育,举办诗社文会,倡导戏曲、歌舞等各种文化,促使扬州这一当时的商业中心和民间文化中心更为繁盛。  相似文献   

8.
扬州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它几经兴衰,清初又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大商业城市。“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它的城市经济实力极为雄厚。那时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因而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清代前期扬州城商业繁荣景象有具体的描绘。本文以此书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对此时期扬州城市经济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戏曲古老剧种———昆曲发展的兴衰历史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介绍,阐述了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厚渊源,并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剧目中有关昆曲与园林内容的描述,论述了园林文化与昆曲文化共生共荣、相辅相承的关系。提出了昆曲是最适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音画意境,体现着人文思想和园林文化的精髓。昆曲已融入了园林的审美文化,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扬州在唐代是国内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大都市。《太平广记》收录了大量描写有关胡商和胡奴在扬州活动的作品。通过分析扬州胡人形象,可以看出异域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及融通,也可以窥见唐代扬州城市盛况。而透过唐代扬州胡人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可以探看汉民族共同体对于胡人曾经有过的群体想象。  相似文献   

11.
“扬州以园亭胜” ,主要胜在营构的意境追求上 ;意境的追求是多方面园林意象图式生成、运行后的实践。自觉地保护、开拓扬州园林 ,对于扬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妙结合 ,发展扬州旅游业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析扬州儒商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州经历了汉代、隋唐、清前期三度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繁荣。扬州自古存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国际国内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兴盛,至明清时期以盐业为主的商业经济支撑扬州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又哺育了扬州的商业经济,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商过程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诚信经营,营造儒雅本分的社会形象,同时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儒商群体,造就扬州丰富的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具体有商业文化、住宅园林、学派书院、扬州八怪、年节礼仪、典故传奇等。如今扬州对儒商文化旅游的开发还远远没有完备,既需要对扬州已开展的盐商文化旅游进行儒商文化旅游的高规格提升,又需要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儒商文化。开发扬州儒商文化旅游的初步设想有:组合扬州儒商文化主题旅游的线路,举办全国性儒商主题大会或国际儒商文化节,开展儒商住宅休闲游,建设展示"儒商文化"古今成就的专门场馆等。  相似文献   

13.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淮盐商系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特殊商帮,曾在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从盐商交结文人,资助寒士,营造、扩建扬州园林,赞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可见其对丰富扬州文化的内蕴,推进扬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的结构格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摒弃学术界长期以来动辄否定两淮盐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家族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组织之最小的单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广泛占有着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家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家族的兴衰折射着社会的兴衰。对家族进行深入剖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焕阳教授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5月)一书将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世系行状、师友交游、家族著述等几个环节,全面、集中而深刻地展示了宋代晁氏家族的整体风貌、深厚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江春交游考     
大盐商江春热衷交游,堪称一位交游达人.江春通过广建园林别墅、举行诗文之会、邀人观戏等方式,不仅结识了一大批各界名流,而且通过交游活动还促进了扬州文学、戏剧、园林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和繁荣了扬州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扬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因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扬州城的发展与繁荣,园林艺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扬州园林的创建一方面得益于扬州固有的地域特色——环境优美且宜人,另一方面又从文人水墨中汲取养分——表现手法以及构成画面的绘画语言元素,用以作为园林创建的引导。与此同时,扬州园林也为文人画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直接的创作素材,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扬州园林与文人水墨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古学今用,继续深入挖掘文人水墨中隐藏的有利于园林创建的审美因素,并将其用来指引当代扬州园林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上海城市意象的书写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态的认可,对现代都市价值观的认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城市书写中,一方面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  相似文献   

18.
大观园虽然是小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生活的场景,但却是以南北园林和皇家园林的素材为基础,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园林,显现了强烈的环境意识,展示了精妙的造园艺术,突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大观园不仅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旨意。  相似文献   

19.
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是艺术作品对美的最高追求。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主题被定为"城市与海,和谐未来"。"城市与海"昭示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世界园林博览会。在整个世博园中,无处不呈现出艺术元素之魅力,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让游客看到了艺术元素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后世园的发展中,应重视艺术元素对放大文化效应的作用,从而使世园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