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辨析了《圣经·旧约》中“美”概念的多种含义及美的特质 ;论证了神是希伯来民族所认为的终极之美 ;揭示了“旧约”的审美思想中同时包容了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 ;指出了后期希伯来美学逐渐向伦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旧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作者贬低女性的倾向和对女性所持有的矛盾心理。从文化的视角对《旧约圣经》中的120位女性形象进行认真梳理和立体扫描后发现,只有位居两极的女性进入男性话语的中心:一极是以被刻画成导致大英雄参孙身亡的"淫妇"大利拉为代表,另一极则以被塑造成"贤妇"形象的路得为代表。贤妇形象的塑造或许可以缓解父权制《旧约圣经》中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相似文献   

3.
"拣选"是《圣经.旧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一部《旧约》就是神不断"拣选"的历史,也是众多被拣选者的历史。被神"拣选"的对象主要有四类:敬神远恶者、弱小卑微者、女人(尤其是不孕的女子)和异族。他们或是神给世人树立的榜样,或是神迹的见证者,而神迹的显示使神的存在更加权威、更加具体,从而显出神的大能,让愚顽不化的人转心向神。所有被拣选者,都是神用来救赎人类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很多标准都对译本提出了"忠实"的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忠实"标准在内容、语言和文体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与圣经翻译原则有内在的契合。圣经文学的经典地位要求圣经翻译也必须再现其文学价值。对圣经《旧约》诗集三个汉译本的文体对比分析发现,与其它两个译本相比,《和合本》内容忠实,语言通顺畅达,文辞古雅优美,基本上达到了严复所说的"信、达、雅"标准的较高要求,具有独立的翻译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叙述学理论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分为“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前者使用直接引语,引用人物的所思所想,后者则由人物予以转述,使用间接引语。《圣经.旧约》叙述中的心理描写绝大多数表现为直接引语,但在某些语境下,“说”可以转化成“想”,直接引语可以转化成间接引语。在叙述功能上,由外部视点决定的直接描写为阐释性的,而由内部视点决定的间接描写则为反思性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构成“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从天人感应的视角出发,以宇宙命理对应人间秩序,提出道的概念,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此概念被视为宇宙与人间万物的终极根源。道教的阴阳观把事物分成阴阳两性,并通过二者的相互转化、和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道通为一的境界。与道教相近的是,犹太教的造人神话提出了把男女两性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属性,从不同侧面建构出耶和华的完整形象,体现了阴阳结合的两性观。为早期道教经典著作之一的《太平经》也揭示了两性之间的联系,而《旧约》作为早期犹太人的经典著作,反映了犹太民族两性观和婚姻观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两个作品文本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对阴阳结合的两性观和婚姻观与神、人之婚约试作初步阐发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旧约圣经·创世记》的2-11章所建构的史前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以色列人对自己历史的溯本追源。同时,通过史前史叙事也揭示出了神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在所有被造物中,人居万物之上,只有人能与神交流。起初,神人之间处于和谐的关系。然而,自从人类始祖偷食善恶树上的果子之时,人与神的关系就开始破裂了。神人关系破裂后,人自身就充满了罪恶。神不断地惩罚人的罪。但是,神又不断地减轻惩罚,并为人开启新的可能性。在《圣经》结尾处,神在爱中又恢复了自己创造的伊甸园。这样,整部圣经故事就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表达了相似的贞洁观念。但是,对于女性身体,两个民族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把《旧约》看成是上帝与希伯来人签的约,《新约》是上帝与全人类签的约。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旧约”“新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深藏着耶稣与其门徒们伟大的政治智慧。发现这种智慧,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为哲学上探讨宗教的本质提供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几大文明形态原创时代的几种传世文献,《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出发,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已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从整体上看,由这些古老文本创造出的有着内在必然性联系的网状系统,构成了一个大致统一的规定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圣经》原型的对照下,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迈克*亨察尔的悲剧:人束缚于社会新旧秩序交替的冲突之中,当人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时,最终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牺牲品"替罪羊".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新约圣经对于死亡有其独特的信念与看法。概括说来 ,新约对死亡的看法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含义 :灵性的死、旧我的死及身体的死。本文主要探讨了后两个方面的意义 ,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约死亡观的主要特征。首先 ,人可以活着经历自己 (旧我 )的死 ;如果从生存论层面来解释其末世论的意义的话 ,那么这种自我认同的转换正表明了旧我之死的深刻含义。其次 ,身体的死如果意味着人在此世之存在的结束的话 ,新约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人之生命及其身体的结束。死亡乃意味着是个人生命或身体存在形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结合马林洛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论,从器物、组织制度和价值观念三个层面指出两部作品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对两部作品的赏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堪称海明成的巅峰之作,简洁明了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生命中成功、失败、荣辱的另一种令人深思的阐释。其中作者所选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意味,从而使得文本蕴涵着强大的艺术张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